中红网北京2009年4月23日电(林品强)2009年4月19日,北京八宝山。
几滴冷雨,一丝寒意。杨柳絮飞,云雾低迷。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人民教师,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德女儿朱敏的遗体告别仪式,于上午10时在八宝山东礼堂举行。
“红色英雄一生风雨万千险阻,耿耿丹心可鉴,余波渡尽忠魂在;后辈楷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巍巍功业长存,红烛光耀留芳泽。”礼堂门上的挽联概括了朱敏不平凡的一生,表达了人们对朱敏的哀思与追念。
礼堂内正前方悬挂着朱敏同志遗像,摆放着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献的花圈。朱敏的家属子女、生前好友和来自家乡——中共南充市委、南充市人民政府,中共仪陇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朱德故居管理局、朱德故居纪念馆敬献的花圈摆放在礼堂四周。
鲜花拥簇,党旗覆盖,朱敏遗体静卧其中。
朱敏的丈夫刘铮和子女刘建、刘康、刘进、刘敏、刘武、刘丽守侯在遗体旁,痛悼亲人。
朱敏的嫂子赵力平及其子女朱和平、朱新华等在灵堂深切悼念,缅怀亲人。
前往为朱敏送别的,既有开国元勋之后,又有平常人家子弟;既有白发苍苍老人,又有稚气未脱学生;既有生前故旧,又有解放军各军兵种官兵。
中共仪陇县委书记、县人大主任杨建华,朱德故居管理局副局长林品强前往参加告别仪式,为亲人送行。
参加告别仪式的各界人士上千人,在东礼堂外列队排序,鱼贯而入,向朱敏遗体致敬,表达崇高敬意和深切悼念,追忆峥嵘岁月和生平事迹:
朱敏,原名朱敏书,四川省仪陇县人。1926年4月10日生于莫斯科。因父亲朱德回国参加革命,她未满周岁就被送回四川成都,随外婆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1940年11月,由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将她护送到延安。
1941年2月,党中央送朱敏到莫斯科伊万诺沃第一国际儿童院学习,化名“赤英”。同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被德国法西斯囚禁在孤儿院,受尽虐待和摧残。1943年8月,又被德寇押送到德国东普鲁士,在集中营服苦役,她不畏强暴,严守身世,奋力抗争。曾包含深情地写下:“啊,什么时候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电影《红樱桃》的主人公“楚楚”原型就是根据朱敏在这个时期的经历而编写的。)1945年1月,苏联红军攻克东普鲁士后,在难民收容站做勤杂工,同年8月,回到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在第40中学学习,并于当年参加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1949年进入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学习,1953年毕业,10月回国,转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195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回国后,朱敏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她始终遵循父亲朱德的教导:“我们国家现在非常需要建设人才,你所从事的正是培养人才的工作,这是一项非常伟大的事业,作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是爹爹对你的期望。”她到北师大任教后,便离开了父亲居住的中南海,住在北师大的集体宿舍里,四年后才搬进教工宿舍楼,一住就是40年。
1986年,朱敏同志离休。为适应部队整编的新形势,帮助大批转业干部和复员战士更快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她与老伴刘铮联合几位老同志白手起家,自己凑钱,创办了针对不同层次、多学科、有完整教学体制的学院,在全国各地建立起二十多所分校和辅导站,培养了八万多名合格的毕业生。
作为家乡赴京参加告别仪式的代表,朱敏生前回乡情景和关心家乡建设与发展的往事,幕映眼前:
1978年6月,朱敏回到离别三十八年的故乡四川,回到自己的家乡仪陇。她与中国革命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和仪陇县委派出宣传部、文化馆的同志,先后汇聚在一起,沿着朱德当年战斗过的南昌、宜章、井冈山、瑞金、长汀、古田、遵义等地方,参观、学习、访问,为朱德研究和筹建朱德纪念馆,收集整理文献文物资料。还在四川省省级机关干部大会上作专题报告,讲述朱德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精神。
1986年12月,朱敏随母亲康克清,第二次回到家乡仪陇,参加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00周年大会。随后,又参加纪念朱德诞辰100周年学术讨论会,作“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老人家”的专题讲话。
1991年11月22日,朱敏随康克清,再次回到仪陇,参加朱德元帅铜像揭幕仪式。事先,为朱德铜像园的建设捐赠资金。作为离休后创办北京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学院的院长,教务繁忙,又不辞辛劳,莅临了12月1日—3日在仪陇举行的全国第二届朱德学术研讨会,指导会议召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