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延安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襄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人民群众是主体。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首先确认的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人民群众有权利理直气壮地参与。公共事务,包括人口与就业、教育与文化、资源与土地、环保与生态、治安与稳定、医疗与交通等各个领域。公共事务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人民群众是公共事务的真正主人。襄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仅是要求襄阳外在城市环境的美观整洁,更应是要求襄阳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和宜居水平,着力打造成为一个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的宜居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既是襄阳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确立的一个奋斗目标,也是襄阳市委市政府为人民群众谋求福祉、提升幸福指数的价值追求。只有广泛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襄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才能有根有魂;只有最大限度地让创建成果普惠人民群众,襄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才能永续发力。人民群众是襄阳城市的主人,人民群众是襄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主体。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人民群众是襄阳城市的主人,也是襄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主体。是主人,就应该拜人民群众为师;是主体,就应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素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认识的主要来源。一方面,自觉地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向人民问计。毛泽东在延安结交普通农民杨步浩,后来老农用两人合影做“通行证”,进到了中南海。再如延安时期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当时为了战胜困难,坚持长期抗日,缓解军民供需矛盾,朱德亲赴南泥湾对当地土壤、水源等条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多次向当地群众请教,最终向中央建议开垦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不仅实现了边区许多部队粮食、经费全部自给,边区老百姓的负担一下子也减轻了许多,极大地密切了党群、干群以及军民关系。另一方面,十分注重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水平,提高人民群众认识能力。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陆续在陕甘宁边区创办了一系列干部学校,主要有陕北公学、马列学院、鲁迅艺术学院、泽东青年干部学校、中国女子大学、延安大学等。据统计,陕甘宁边区先后创办了1380余所学校。此外还广泛开展各种社会教育,许多群众能够读书看报,人民群众文化水平以及文明程度大大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