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冀中平原雨后初霁。记者来到献县本斋村马本斋纪念馆,追寻马本斋和他领导的回民支队的足迹。
岁月沧桑,浩气长存。肃穆的纪念馆内记录着马本斋和回民支队荡气回肠的抗战传奇。峥嵘岁月中,他们驰骋于冀中平原、渤海之滨,战斗足迹遍及冀鲁豫三省,与日军进行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令敌人闻风丧胆。冀中军区称赞其为“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烂、拖不垮的铁军”,毛主席为其亲笔题词“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百战百胜的力量何在?记者在马本斋纪念馆寻找着答案。
力量源于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纵观马本斋短暂的一生,“爱国”二字贯穿始终,九死未悔。他20岁加入张作霖部队,28岁即升任团长。纪念馆馆长哈光杰介绍说,“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马本斋毅然解甲归田,纪念馆内至今留存着他当时义愤满腔的诗句:“风云多变山河愁,雁叫霜天又一秋。空有满腹男儿志,不尽沧江付东流。”1938年1月,看到日军铁蹄践踏华北,马本斋在家乡高举抗日义旗,带领回汉儿女组成回民抗日义勇队,在党的领导下开始南征北战。艰苦的战斗使他积劳成疾,1944年初,他颈部生长毒疮,转至山东省莘县后方医院抢救时又患上急性肺炎,当年2月7日去世,年仅43岁。
力量源于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我甘心情愿把我的一切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献给为回族解放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事业。”记者在纪念馆看到马本斋1938年写下的入党申请书,感受到字里行间透出的赤子之情。1944年初,回民支队接到命令,开赴延安,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马本斋动员队员:要永远跟随党中央,跟随毛主席。就是死,也要头向延安的方向。
力量源于人民群众的无私支援。1941年7月,为使马本斋屈服,日本宪兵队包围了马本斋家乡东辛庄村,逼迫乡亲交出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三位乡亲为掩护英雄母亲献出了生命。白文冠为保护乡亲挺身而出,被押送至河间。日本宪兵队长问她,有几个儿子?叫什么名字?她义正辞严地说:“我的儿子都叫‘抗日’!”最终,白文冠绝食7天而死,马本斋悲愤地写道:“英雄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抗日战争期间,东辛庄村“妻子送郎上战场,父母教儿打东洋”,共有200多位青年参军参战,近百名优秀儿女牺牲在华北大地。
“马本斋同志不死。”1944年3月毛泽东同志写下的挽词永远激励着马本斋家乡人民。新中国成立后,东辛庄村更名为本斋村,家乡人民继承英雄遗志,建设祖国和家乡。献县农民摄影家赵文岭从1990年开始用相机记录本斋村的变化,21年来拍摄的万余幅照片展示着这里的发展成就。如今,本斋村已实现规模化种植,全村2/3左右的耕地由农场统一种植管理,95%的劳动力被解放出来从事工商业,奶油产品出口年创汇数百万美元。2010年,村人均纯收入达1.12万余元,解放前“十年九荒”的贫困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占全村人口97%的回族群众与汉族群众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