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坐落在平山县中部滹沱河北岸的柏坡岭下。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务必”这一历久弥新的思想。
1975年5月1日,高中毕业的范美平来到了西柏坡纪念馆,负责接待工作,她说,“当时,纪念馆整个展区只复建了为数不多的几间旧居,讲解员不到10个人。”
1978年是西柏坡纪念馆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的5月26日,在纪念党中央、毛主席进驻西柏坡3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旧址和西柏坡纪念馆同时对外开放。“新落成的陈列馆分上下两层,阶梯式四合院,四周走廊环绕,顺山势建造而成。”回想起当年的情景,范美平印象深刻。
有了陈列馆,观众逐渐多起来。“那时候,陈列馆有8个展示厅,加上旧址10个点,60多个讲解员,一天下来,累得都站不稳了。”范美平说,“当时一年的参观人数达到8万人左右。”
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到西柏坡参观的外宾多了。在范美平随手写下的接待记录中,记者发现,1978年7月,她就接待了来自奥地利等国家和地区的5批客人。
随着观众的日益增长,承载着传播西柏坡精神的西柏坡纪念馆也发生着变化。“在保持原来展馆建筑风格和风貌不变的前提下,近年来,我们对陈列馆进行了改造,陈展面积由2200平方米扩大到4400多平方米,展线长度由340米增加到1100多米。”西柏坡纪念馆馆长王荣丽说。
目前,西柏坡纪念馆在做好中共中央旧址保护的同时,重点开发建设了西柏坡纪念碑、西柏坡石刻园、廉政教育馆等10余个景点,使景区游览景点功能多样化、立体化。
除了改善陈列内容,西柏坡纪念馆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大胆创新宣教方式。“之前,给观众们讲解历史,必须严格遵循解说词,形式比较单一。”范美平告诉记者,“现在不一样了,在准确把握历史的基础上,讲解员可用快板、唱歌、舞蹈等形式,展现当年的历史,让观众印象更加深刻,产生强烈的教育意义。”
采访中,记者充分感受到了这一点。在陈列馆的“人民支前展厅”,讲解员唱了起来:“最后的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儿上战场……”
听着歌声、看着图片,来参观的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正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党的事业才有了不断胜利前进的基础。
“给观众展示什么?这是纪念馆的核心问题之一。”王荣丽说,“我们将加大对西柏坡党史研究力度,努力建设成全国最具权威的西柏坡精神研究中心。”
在加强内部提升的同时,西柏坡纪念馆还主动走出去。“通过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厂矿,打造一座流动的纪念馆,让更多的人接受西柏坡精神的熏陶。”王荣丽说。
今年3月26日,由讲解员组成的西柏坡纪念馆演出团,赴清华大学举办了专场演出。“观众达2万余人次,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王荣丽透露,“国庆节后,我们还将去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高校演出。”
数据显示,2008年,来西柏坡参观的游客突破120万人次;今年前7个月已接待游客90多万人次,同比增加30%。近日,国家一级公路西柏坡公路通车。王荣丽预测,今年来西柏坡的游客有望达到180万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