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十三生于1889年,名彦伦,字灿如,又名杨裕民,因在堂兄弟中排行十三,故名杨十三,迁安市杨团堡村人。中国著名化学家和造纸专家,留美博士,大学教授。杨十三在少年时代,他的父亲即将兄弟二人作出安排:“二男自立,有工有农。”15岁时杨十三便进入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河北工业大学前身)附属的实习工场做学徒,后来考入直隶高等工业学堂附属中学实科,学习物理。1914年,直隶高等工业学堂附属中学并入天津南开中学。在南开中学,他参加了周恩来等创办的“觉悟社”,并利用业余时间与同学排练戏剧,同台演出,以爱国剧目向广大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宣传。同周恩来这段短暂的同窗经历,对杨十三的思想产生了强烈影响,进一步铸就了他反封建、反对旧礼教的叛逆性格和革故鼎新的进步意识。
杨十三在天津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化学正科学习毕业后,任天津直隶省工业试验所化学工业课技士。1920年,他赴美国勤工俭学,获博士学位后决然回国,以振兴民族工业。
在回国之后,历经10年艰辛他发明了“苇草造纸新技术”,拒绝申请专利权,无私地向全国推广,为民族造纸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并帮助李显庭在迁安县创办了冀东第一家机械造纸工厂——显记大纸坊,即后来的迁安华丰造纸厂。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杨十三在家乡举办“农民讲习班”,积极推动迁安革命运动向前发展。
由于受周恩来和自己侄子杨秀峰的影响,杨十三的革命觉悟不断提高,他开始逐渐放弃“实业救国”思想。1929年杨十三教授接受校友、河北省立工业学院(现河北工业大学前身)首任院长魏元光邀请到母校任教,担任化学制造系教授兼斋务课主任,直至抗日战争爆发。
东北三省失陷后,1933年初,日寇举兵攻占了长城各隘口。同年5月31日,臭名昭著的“塘沽协定”,使冀东成为非军事区。1935年的“何梅协定”,国民党政府把冀东拱手让出。汉奸殷汝耕组织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冀东完全沦陷,成为日本大举侵华的军事枢纽。从此,在日寇铁蹄下,600多万冀东人民饱受着悲惨的亡国奴生活。
在校期间,杨十三教授积极向学生宣传抗日思想,领导学生支持声援二十九军长城抗战,并鼓励在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的大女儿杨效昭参加二十九军抗日救护队,奔赴抗日前线。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杨十三组织学生游行示威,以教授身份,走在队伍最前列,支持声援北平学生。1937年“七·七”事变后,杨十三放弃了当大学教授的优裕生活,毅然投笔从戎。与好友洪麟阁、连以农共谋光复冀东事宜,参加了华北人民自卫会并任委员,让出天津大经路厚德里2号寓所,作为活动中心。他典卖了家里的50亩土地,又说服哥哥从家里拿出资金从天津禅臣、义利等洋行购买望远镜、电报机器材和手枪等,并动员老友边翕堂、赵显斋等捐出自卫枪支,资助抗战部队。华北自卫会冀东分会成立后,又让出英租界44号路71号住所,作为负责人联络据点,他与李楚离、王仲华、李运昌等就在这里筹划暴动事宜。
1938年7月,他带领杨效贤、杨效昭、杨效棠等子女与洪麟阁和河北工大师生组成的“工字团”一同参加抗战,组织发动了20多万民众参加的声势浩大的“冀东抗日武装大暴动”。7月6日,冀东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在遵化地北头村打响第一枪。因汉奸告密,被3000敌人围困,杨十三和洪麟阁等百余人从地北头村转战玉田小狼山,战至黄昏,时遇暴雨,杨十三率部掩护洪麟阁突围,去玉田县十里屯找李楚离率二总队应援。洪麟阁突围后,杨十三率余部与敌人周旋。幸有滂沱大雨,杨十三带领部队转至遵化县鲁家峪,奋勇杀出重围与洪麟阁以及曾任华北人民(抗日)武装自卫会党团书记、冀东区党委书记、冀东军区政委的李楚离会合。随后,杨十三、洪麟阁在李楚离的帮助下率队配合挺进冀东的八路军第四纵队先后攻克丰润、玉田十余座城镇,亲手活捉日军顾问石本次郎,经大小战斗50多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