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元帅曾说过:“现在革命胜利了,可以穿皮鞋了,但做人不能忘本……穿皮鞋也不能忘‘草鞋精神’。”是啊,如今我们穿着舒适的运动鞋,走在平坦宽阔的道路上,可曾想起,当年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以草鞋为履,用双脚丈量出了民族的生路。在枪林弹雨之中,一步步走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也在革命的历史长河中,铸就了不朽的“草鞋精神”。
1970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一幕景象令人动容。一位老人静静地伫立在陈列柜前,目光紧紧锁定着柜中的一双草鞋,久久凝视,眼中满是深情与回忆。他是谁?这双看似寻常的草鞋,又承载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呢?
他于1906年出生在江西萍乡的一个贫苦农家。自记事起,他的双脚便从未被鞋子好好呵护过。寒冬腊月,他光脚踩在冻裂的田埂上,脚趾头被冻得发紫;盛夏酷暑,滚烫的石子烫得他双脚乱跳,他却只能默默忍受。母亲曾用破布为他“裹”脚,可没走几步就磨烂了。那时,他望着地主家孩子脚上的布鞋,心中满是渴望:“什么时候,我能有一双属于自己的鞋?”
1927年,21岁的他追随秋收起义队伍,毅然踏上了井冈山。班长递给他一把稻草和草绳:“小鬼,学会打草鞋,就能走出革命的路。”班长的话语,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前行的方向。他突然明白:这草鞋,不仅仅是穿在脚上,更是系在心里的信念。在井冈山上,他穿着草鞋行军打仗,与战友们合力将一门迫击炮抬上黄洋界,为粉碎敌人“会剿”立下功劳。
1935年,金沙江畔,寒风凛冽。他将最后一件冬衣塞进一位彝族老阿妈怀里,老阿妈攥着他冻得通红的手,泪水夺眶而出:“孩子,你穿这么薄怎么过雪山啊?”他却笑着拍拍腰间的草鞋,自信地说:“阿妈,这草鞋沾过井冈山的泥,就能踏碎夹金山的雪!”
过草地时,他看到战友李雪三草鞋早已磨烂,双脚血肉模糊,毫不犹豫地掏出一双用半条皮带编的草鞋递给李雪三。其实,他自己已没有多余的草鞋了。这双草鞋,饱含着深厚的战友情谊。新中国成立后,已是中将的李雪三常常跟家人回忆:“就是这双救命的草鞋,支撑我走完了长征!”
还有一次,他的腿深陷泥沼,就在这时,身后传来痛苦的呻吟声,一名小战士抱着肿得发亮的脚哭泣:“我的草鞋……被水冲走了……”他摸了摸空空的草鞋袋,毅然撕下军衣下摆,蹲在泥水里编起草鞋。他将编好的草鞋递给小战士说道:“穿着这鞋走,就像踩着井冈山的土地。”
一双双草鞋,伴他走过了井冈山的烽火岁月,走过了长征的万水千山,走过了延安的沟沟坎坎……他究竟走破了多少双草鞋,已无从计数。他和无数红军战士一道,用草鞋走出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光辉的一页,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1981年,北京医院的病榻上,75岁的他呼吸微弱。突然,他的双脚在被子底下不停地抖动,仿佛在寻找着什么至关重要的东西。妻子心疼地询问:“老头子,你怎么了?”他急促地说:“草鞋……我的草鞋呢?要上山了!”在病房里,他还时常用双手轻抚头顶,孩子们满脸疑惑。他说:“你听!军号响了!部队要出发了!我在戴军帽呢!”此刻,他的眼神无比明亮,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年轻时——井冈山的晨雾里,他穿着新打的草鞋,跟着队伍唱“红米饭,南瓜汤”;长征的星夜里,他用草鞋敲着石头,给战友们讲着革命必胜的道理;延安的窑洞里,他穿着磨平了底的草鞋,在油灯下写作战计划……
弥留之际,他忽然安静下来,手指轻轻摩挲被子上的纹路,仿佛那是他曾经编织过的草鞋。女儿含泪趴在他耳边,轻声说:“爸,您的草鞋我们都收着呐。”他嘴角微微上扬,用最后一丝力气呢喃:“好……草鞋……路……”
他,就是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了一生的老红军——刘型。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湖南省委常委兼秘书长、湖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北京地质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国家农垦部副部长、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常委等职。然而,他的一生没给孩子们留下任何私产,唯独留下了珍藏的几双草鞋。
如今,刘型的骨灰早已融入井冈沃土,但他留在草鞋里的红军魂,却像草籽一样,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