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旗漫卷西风”的革命战争年代,“黄麻起义”“秋收暴动”的呐喊声,在这里响彻云霄,久久回荡。
湖北,这片红色热土,先后走出了235位开国将帅,将星闪耀,勋章灿烂。
今年4月12日,外交部湖北全球特别推介活动上,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发表致辞时也提到:“湖北这片红色大地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在这片热土上,走出了235位新中国开国将帅,屹立着一座座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的伟大丰碑。”
近日,极目新闻记者走进大别山深处,循着历史的肌理,探访烈士陵园、党史馆、将军故居,从一封封书信的字里行间,感悟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忠诚本色、家国情怀;从将军们的戎马征程中,探寻成就百年伟业的红色初心。
探访李先念故居 从木匠到国家主席,两块银元见证生离死别
围着满目青山,红安县高桥镇长丰村的李先念故居,依然古朴如昨。
1909年6月23日,李家大屋这个贫苦农民家里,生下了一个男孩。李先念曾回忆说:“我小时候家里总是糠菜半年粮,就着干锅菜,有时用块布蘸点油,放在锅里擦一擦,就算改善生活了。”
为生计所迫,李先念少小离家,到汉口球场街一家寿器店做学徒。直到现在,旧居内还保留着他当年做木工的工具,他打的椅子和木梯。从乡村到城市,李先念目睹帝国主义列强恣意横行和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影响下,誓言“要给旧社会做一口大棺材”。
1926年10月,李先念毅然回到家乡投身农民运动,从此走上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1927年11月13日,他领导家乡农民参加黄麻起义,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第一枪。
极目新闻记者看到,李先念故居内,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一群黄州中学初一的学生,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在此学习党史知识。学生欧婉婷带着一个小笔记本,边听讲解边做笔记,她说:“李先念主席身处水深火热的旧社会,小小年纪却能有为国家为人民建立新社会的宏愿,非常了不起。”
在故居纪念馆内,两枚颜色已经发暗泛黄的银元静静地躺在陈列柜内。讲起这背后的故事,李先念侄孙、李先念故居纪念园管理处副主任陈春华眼含热泪。
1932年10月,李先念正在前线指挥作战,进行第四次反“围剿”的斗争,他的母亲不顾路途遥远来到他身边,悄悄地往他兜里塞了两块银元,然后含泪离去。
“那个年代,两块银元意味着老人多年辛劳的积蓄,也正是这一次离别,李先念和母亲再也没能相见。”陈春华说。
1955年在评定军衔时,李先念原本被列入大将名单,后来中央决定,已到地方工作的军队领导人不授军衔。毛泽东为此找他个别谈话,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什么衔都不要。在您领导下,当一名上士班长,有工作干就行了。”1989年,中央军委确定了33位(后增至36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李先念名列其中。
新中国成立后,李先念任湖北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主持湖北省党政军的全面工作。他曾先后五次回乡,1960年第二次返乡时,正值全国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的时刻。他回红安时要求:不准炒荤菜、不准煮米饭、不准搞酒喝。
陈春华还记得,1978年5月17日下午,李先念回到李家大屋。“见着老乡们围过来,他开心地大笑,还把身边的武警官兵挡了回去,用红安话说‘我回家了嘛’。他一辈子都没有忘记他是农民的儿子。”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内的李先念纪念馆里,存放着一封信,是后来当选国家主席的李先念临终前不久,写给铁道部和国家计委有关领导的。这封信的大意是:我们发展经济不要忘记老区,无论从哪个意义讲,铁路线也要把红安挂上。于是,京九线在安徽阜阳拐了一个弯,拐进了大别山腹地,通到了红安境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牵挂老区和家乡人民。
徐海东故居:一个家族牺牲70多人,纪念碑铭刻“光荣流血”
一匹白马前蹄腾空纵身而起,马背上的将领神情坚定,凝视前方。这座高13.5米的骑马花岗石雕像,虽历经多年风吹雨打,但仍不失沙场点兵的豪迈气势,矗立在大悟县新城镇严河村的一处纪念馆内。
马上的将领是“虎将军”徐海东,他是建国后授勋的10位大将之一,也是中央军委认定的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他身经百战,功勋卓著,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高超的指挥艺术。
“从纪念馆门口的石阶到雕像一共有110级石阶,是2010年纪念徐海东大将诞辰110周年。”徐海东大将及亲属烈士纪念馆讲解员朱柳进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毛主席曾称赞徐海东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树木成荫的纪念馆内有一座徐家烈士墓纪念碑,上面刻有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的“光荣流血”四个大字,但“流”字少了一点。站在纪念碑前的徐海东后人徐锋说,“徐元帅题字时就表示,徐家人为中国的革命鲜血都流干了,所以就希望今后牺牲流血少一点。”
62岁的徐锋是徐海东侄孙,回忆起从小父亲给他讲的祖父、叔祖父们的革命斗争故事,他觉得每一个英雄故事,都充满了先辈们的血性与悲壮。“1930年,叔祖父徐海东趁夜色回到徐家洼,一回来就看到,家里房顶被掀掉了,院墙被推倒了,失明的母亲、瘦弱的妻子还有哥嫂都不见踪影。他连忙跑到徐家老窑,但窑场也被砸坏了,同族的叔父徐重荣告诉他,徐家人死了不少,但决不能向反动派低头。这更加坚定了徐海东投身革命,并为革命牺牲的决心。”
徐锋说,自己的母亲王金荣是一名有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弥留之际还教导他们,“国有英雄不愧为国,家有英雄不负为家,希望后辈时时缅怀徐家为革命牺牲的先烈,继承遗志,发扬革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的重要讲话中,谈到理想信念时指出:“毛主席为革命牺牲6位亲人,徐海东大将家族牺牲70多人,贺龙元帅的贺氏宗亲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050人。”
地方党史文史研究学者、《光荣流血》副主编刘祖书在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现有涉及徐海东大将的各类历史资料中,涉及其亲属为中国革命牺牲人员的记载很少;牺牲人员具体是哪些人,牺牲人员的事迹等更是无从查考,有的甚至出现了与历史不相符合的记载。因此,孝感市史志研究中心联合大悟县政协负责考证调研,对徐海东大将亲属牺牲人员做了大量考证工作,并撰写了《光荣流血——徐海东和他牺牲的亲属们》这一著作,该书先后校改6版次,计划今年6月中旬由中央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王树声故居:二十六将出乘马,一门兄弟两将军
从武汉向北出发,150公里外的麻城市乘马岗镇项家冲,是开国大将王树声的老家。
乘马岗地处鄂豫两省三县交界,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之一。这里诞生了麻城第一位共产党员、第一个党支部、第一个农民协会、第一支农民自卫军,也是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的诞生地。
在这个只有297平方公里的乡镇,先后涌现出1名大将王树声,3名上将王宏坤、陈再道、许世友(原属乘马岗),7名中将王必成、张才千、李成芳、郑维山(原属乘马岗)、张池明(原属乘马岗)、鲍先志、周希汉,及15名少将。人数之多、军衔之高、出生地之集中,全国罕见。因此,这里便有“三条半枪闹革命,二十六将出乘马”之说。
除大门边的石刻标记外,王树声将军故居与普通的村边院落并没有什么不同,故居里现居住的是将军的侄孙王远荣老人。推开大门,院落里还有晾晒的衣服和干活的农具,正中大间的会客堂屋摆放着一张长桌,上面摆放着黄麻起义、乘马镇革命史、红四方面军以及王树声将军的相关书籍,还有不少王树声将军及其妻子杨炬的照片。
其中有一个装着并排8张照片的相框,格外引人注意。细看才发现,并不全是照片,其中有几张是画像。王远荣介绍:“这是将军兄妹8人的照片。王家一门英烈,子女前赴后继投身革命,先后牺牲了13位亲人,没有照片留存,有的就以画像代替。”
战争年代,王树声将军曾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晋冀豫军区司令员、鄂豫军区司令员,是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的创始人之一,指挥了一系列重要战役战斗,表现出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是战功显赫的一代名将,被誉为“大别山英雄”。而他却常常称自己是“大别山的儿子,是大别山的人民哺育了我,哺育了红军。”
1955年,王树声被授予陆军大将军衔时,他共曾祖的堂弟王宏坤也被授予海军上将军衔。兄弟一道参加革命,并肩作战,并曾分别担任红九军和红四军军长,一门兄弟两将军在全国传为美谈。
1994年,王树声将军的骨灰由八宝山移葬于麻城市烈士陵园内。大别山的儿子,最终回到大别山的怀抱。
2016年7月5日,王树声大将夫人、95岁抗战老战士杨炬同志,在得知麻城市遭遇罕见洪灾后,嘱托女儿王宇红向家乡的党组织缴纳特殊党费10万元,并题字“血脉相连,风雨同舟”,以鼓励家乡人民抗灾自救。
乘马岗镇党委宣传委员丁蔚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王树声将军纪念馆目前正在修建当中,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探寻将军戎马足迹,弘扬先辈精神,践行报国之志。
访谈 湖北是名副其实的“将军摇篮”
“在共和国将军谱中,湖北籍将帅以数量多、战功大、威望高引人瞩目。在中央军委确定的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中,湖北籍有4位,占总数的九分之一;在1955年至1965年授衔的1614名将帅中,湖北籍将帅有235名,其中含元帅1名、大将2名、上将14名、中将31名、少将187名,占总数的百分之14.6。”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组织史编研处处长张肇俊介绍,湖北是全国名副其实的“将军摇篮”。
极目新闻:为什么湖北多将军?他们对当时的中国革命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张肇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北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最早、党组织建立最早、人民军建立最强、革命斗争时间最长、革命斗争范围最广、革命斗争最为波澜壮阔的地区之一。为民族的独立、人民的翻身解放,湖北有70万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生命,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湖北是人民军队的主要诞生地,是人民军队的摇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从湖北及其相邻地区成建制走出的正规部队就有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为红二军团、红三军团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源,为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从土地革命战争到解放战争,湖北还是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赣、鄂豫陕、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鄂豫皖湘赣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原解放区、鄂西北根据地、豫鄂陕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和主战场。从建立共和国到建设共和国,从百战沙场到治国治军,从湖北走出进而走上授衔台的将帅们,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及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极目新闻:一支军队之所以所向披靡,不仅在于拥有让敌人忌惮的武器装备,更在于拥有令敌人胆寒的英雄将士。老一辈的将军们又为我们留下了怎样的精神财富?
张肇俊:开国将军的金色星章,蕴含着丰厚的历史内涵。他们信仰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坚持党指挥枪,听党话,跟党走,甘为人民子弟兵;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砥砺前行,在苦难中铸就辉煌,用一生书写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亮丽篇章。他们战功卓著,在与新旧军阀交战、与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交战中,学会了战争;在战胜敌人的同时,使自己百炼成钢,成为时代的强者。他们所体现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德风范,是一座座精神高地。学习英雄,就是为了铭记先烈的丰功伟绩,高举英雄的精神旗帜,传承英雄的光辉事业。
链接:湖北籍将军故事 韩先楚——万件旧军大衣
韩先楚,湖北红安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1981年,时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的韩先楚回到家乡红安上新集镇。时值隆冬下雪,他去乡亲家串门,看到人们穿的衣服单薄,就立刻让秘书给兰州军区打电话:火速往红安调拨5万件旧军大衣。秘书询问他这笔钱从哪里出,韩先楚火了:“没地方出,从我的工资里扣;我死,再扣我儿子的、孙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