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播报
乐洪:难忘的“八一”岁月(组图)
2024-09-23 10:39:58
作者:乐洪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小时候的东湖是那样的美丽迷人,湛蓝的湖水,翠绿的山岗,湖光山色,碧波荡漾,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仿佛是一片仙境。

    东湖,之所以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有着如此厚重的份量,不仅仅在于它的自然景色,而是因为在它的岸边曾经有过一所闻名遐迩的学校。这所学校诞生于1948年战火纷飞的东北战场,由当时的东北野战军政委、日后成为共和国元帅的罗荣桓伯伯一手创建,罗帅夫人林月琴妈妈是她的第一任校长。她,就是我的母校——原武汉军区八一子女学校,在这之前,学校曾用过“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干部子弟学校”、“武汉军区东湖八一小学”等名称,因此师生们也都习惯地称之为“八一小学”,或干脆简称为“八一”。

作者少年时照片

    (一)

    八一小学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传统的学校,曾为国家和军队培养了大量的栋梁之才。除罗帅之外,朱总司令、叶剑英元帅、谭政大将、王树声大将、黄克诚大将等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来校视察过。她是一座美丽的学校,依山傍水,别具风格,身后是四季常青的南望山,面前是风景如画的东湖。如果能在高空鸟瞰地面,你会发现学校的整体设计图形是一个飞机图案:校部楼、青少年宫、水塔这条中轴线构成了飞机的机身,校部楼是机头,水塔是机尾;学生教室、宿舍、食堂自西向东一字排开:西边的一宿舍、二宿舍和低年级的教学楼、食堂,东边的三宿舍、四宿舍和高年级教学楼、食堂,分别形成了飞机的两侧机翼;学校马路南侧的低年级和高年级的两个音乐美术教室,则是飞机的左右螺旋桨。如此独具匠心的设计,我猜想设计者一定有其深远的寓意:是预祝学校的未来像战鹰一样天高任翱翔呢?还是祝愿她的学子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展翅高飞,成为国家将来的栋梁呢?

    八一小学诞生于战争年代,是一所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的寄宿学校,学生都是军队的干部子女和革命烈士的后代。学校长期以来形成了很好的传统和风气,全校就好像一个大家庭,校领导、老师、阿姨、员工对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学生见了校领导、老师和阿姨都要行礼问好;低年级的见了比自己大的要叫“大哥哥”、“大姐姐”,高年级见了小的就称“小弟弟”、“小妹妹”。大家好像亲人一样,和谐友好,无拘无束。想想这也不奇怪,因为除了学校的教育外,其实很多孩子的父母亲在战争年代就是一起参加革命,一起并肩战斗的,有些长期在同一个部队,彼此之间是亲密的战友,是情同手足的上下级,有的相互间甚至还有着救命之恩。学校的学生中有许多革命烈士的后代,他们的父辈在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征程上英勇地牺牲了。学校对这部分孩子给予了特别的关照,不仅负责他们在校学习期间的衣食住行及所有费用,还要将其供养到18岁。这些孩子长期生活在学校里,他们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就连星期天、节假日甚至寒暑假也都是在学校里度过,并且有专门的老师、阿姨负责他们的衣食起居。很多烈士子女从“八一”毕业后上了地方中学,但每逢寒暑假他们仍然要回到母校来度过。五十年代,我的妈妈吴朝祥在八一小学任校长时,也特别关爱这批孩子。每逢星期天、节假日,我们家里门庭若市,好不热闹,妈妈怕这些孩子想家,专门把他们带到家里,同我们一起玩,一起吃,一起住。时间长了,这些孩子也把“校长妈妈”的家视为自己的家,和我们也成了最好的朋友。不少烈士后代像梁宁宁大哥、欧阳俩兄弟、周建民大哥、王改仙大姐、刘莲大姐、刘永大姐和她的弟弟刘永德(与文章后面的刘永德老师同名同姓)及其兄弟姐妹等,都是那个时候结识的;还有许多,只是由于时间久远记不清名字了。

    从幼儿园到1964年小学毕业,我在八一小学度过了金色的童年。光阴荏苒,人生如梦,如今我也是70岁的人了。但无论时光怎样久远,在“八一”度过的童年生活、发生在其间的奇闻轶事,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却永远挥之不去,铭刻在心。

    回顾在八一小学的学习生活,我们由衷地感到:母校所制定的办学方针是有特色的、所走过的办学之路是成功的、所坚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是难能可贵的。尤其在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方面,是非常突出的。记得那时学校经常邀请老红军、老八路、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来校作报告,对师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像老红军周业成、老八路马国昌,还有中印边境反击战的英雄、“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代表等等,都给我们作过报告。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学校随即召开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全校师生大会,学习毛主席的光辉题词,缅怀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同年12月16日,共和国元帅、八一小学的创始人、我们敬爱的罗荣桓伯伯不幸病逝,为深切悼念罗伯伯,学校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追思、学习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和高贵品质。这些具有深远意义的活动,给予我们的教益是巨大的,它强烈地震撼着童年的心灵,在我们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对我们日后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启蒙作用。“八一”的孩子从小就具有爱憎分明的立场和明了清晰的是非观、荣辱观,他们最知道爱什么、恨什么,最懂得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最清楚崇尚什么、鄙视什么。这些都与学校长期坚持我党正确的教育路线和教育方针、不间断地对学生实施正面教育密不可分的。

    八一小学十分重视培养孩子们的劳动观念,从小锻炼他们热爱劳动、自食其力的优良品质。记得那时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大扫除,打扫室内外卫生,每当这时,大家扫地、抹桌子、拖地板、擦玻璃,忙的不亦乐乎,就连教室、寝室里的地板边都擦得一尘不染,室外冬青树丛中的枯树叶,都被掏得干干净净。说起擦玻璃,别看简单,那可是个“技术活”,要先用湿抹布把灰渍擦掉,再用干抹布擦净,最后还要一边往玻璃上哈气,一边用小纸团仔细擦,擦完后你再看,经我们擦拭过的玻璃透明得就像没有玻璃一样。有一阵子国家号召用蓖麻油支援工业建设,学校就组织学生们种蓖麻,而且要包种包活包收,那时学校的围墙边、犄角旮旯的空地上全都种上了蓖麻。有一年南望山上的松树林发生了严重的虫灾,学校又组织我们上山捉毛虫,并开展捉毛虫比赛,看谁捉得多,最后把捉来的毛虫倒进石灰水里消灭掉。

    八一小学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她的学生来源很广泛,有来自本军区的,也有来自外军区的;有来自本省的,也有来自外省的。她的“半军事化管理”就体现在严格的管理制度上,体现在执行管理制度的组织性、纪律性、整体性和统一性上。学校实行大、小礼拜制度,学生大礼拜回家,小礼拜在学校度过。在这方面,“八一”的学生都有切身的体会。就拿吃饭这件小事来说,学生走进食堂要先坐好,待管理生活的阿姨宣布“开动!”后才开始用餐;而且吃饭时不准浪费,不准讲话;要先吃饭,后喝汤。尽管现在广东人提倡先喝汤,后吃饭,但我始终坚持几十年的用餐习惯,因为我觉得这种用餐习惯是很卫生的。

    (二)

    回忆起“八一”留给我们印象最深、话题最多的还要数我们的老师和阿姨了。八一小学有一支年富力强、出类拔萃的教师队伍。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的八、九年时间里,记不清有多少老师教过我们,有多少阿姨带过我们。然而,有一点最令我感受至深的,那就是如园丁一样的老师,是怎样培育、修剪每一棵幼苗的;像妈妈一样的阿姨,是如何关心、照顾每一个儿女的。

    进入高年级后,我所在的五(3)班、六(3)班,班主任是刘永德老师,负责管理我们生活的是李景恒阿姨。刘永德老师是一位优秀的青年教师,他比我们也就差不多大十岁左右,在我的印象中,他就像一个大孩子,在学生们面前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号召力。别看刘老师年轻,他可是个资深的班主任老师,而且是专带高年级和毕业班的班主任老师。刘老师担任语文课,他工作非常敬业,讲课很生动,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都写得很漂亮。当时我们班有很多同学都学习模仿刘老师的字体写字,我也是其中的一个。刘老师是一位很有能力,很有才气的好老师。他所带的班级,德智体、样样工作、门门功课成绩都是名列前茅;他不仅工作干得出色,而且多才多艺,体育、文艺样样精通,就连女孩儿喜爱的踢毽子,他玩得比女孩子还专业,他精通毽子的各种踢法。记得有一次学校还专门请刘老师在大操场上为全校师生作踢毽子表演,他花样繁多的精彩表演,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赢得了师生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也使在场的女同学个个瞠目结舌,自愧不如。那时,学校经常举行文艺演出,我们班演出的节目总能在全校获奖,这些节目都是由刘老师自编自导的,印象比较深的有:诗朗诵《一把劈断昆仑的宝剑》、歌舞《丰收乐》等。

    说起李景恒阿姨,凡是那个时期从“八一”毕业的男生没有不知道的。李阿姨是河南南阳人,圆圆的脸庞,宽宽的额头,大大的眼睛,齐耳根的短发,慈眉善目,和颜悦色,见后使人倍感亲切。那时曾广泛流传一首“好阿姨,好阿姨,阿姨像妈妈……,好阿姨,好阿姨,跟你在一起,就像在家里……”的儿歌,用在李阿姨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在孩子们的眼里和心中,李阿姨不是妈妈却胜似妈妈,她是一位亲如妈妈的好阿姨。

    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春夏秋冬,李阿姨和我们朝夕相处;吃喝拉撒,李阿姨想得比妈妈还周全。夏天分床、挂蚊帐、换毛巾被,冬天合床(俩床一并)、摘蚊帐、换棉被;什么时候该洗澡,什么时候该理发,什么时候该换洗衣服,李阿姨都安排得妥妥帖帖。李阿姨很注重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例如,有少数孩子不喜欢睡午觉,午休时总爱讲话或做小动作、甚至影响别的孩子,李阿姨就每天站在寝室门口“监视”他们,直到全班同学都入睡才离开。有些孩子不喜欢洗头、洗澡,洗头洗澡马马虎虎,还有些孩子不喜欢剪指甲。对付这些孩子李阿姨可有招儿了,每到洗澡的时候,她一个一个地清点人数,一个也不能少;等洗的差不多了,她就守在澡堂门口,出来一个检查一个,检查头发,检查耳朵后面,看洗干净没有,如果没达标立马“返工”,直到洗干净为止。她旁边还放了把剪刀,看到谁的指甲长了,就马上帮他剪掉。我总记得李阿姨在教我们整理被子时,经常爱说一句她的家乡话,叫“光边持外”,意思是让我们在叠被子时要把朝外的一面整理得平平整整、方方正正。这也正是我们参军后学习的整理内务的要领。所以说,我们现在养成的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追根溯源还应该归功于我们的李阿姨,归功于她的“超前”教育。每逢“小礼拜天”,“八一”的孩子都留在学校里度过,想起来也是别有一番滋味的。早饭后,按照学校的规定,家里给的零用钱都由学校统一保管,周末李阿姨就发给每个孩子两毛钱,可能是作为“假日补贴”吧。孩子们领到钱后,就迫不及待地直奔学校的小卖部,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那时的东西便宜,两毛钱可以买不少。我们经常买的有奶油球糖(一分钱一粒)、芒果蜜饯、面包、发饼,还有的同学喜欢买辣酱油喝,这么丰富可口的食品,足够一天享用的了,孩子们还会想家吗?

    李景恒阿姨对每个孩子都视如己出,她以其博大的母爱温暖着每一颗童心,在她妈妈一样情感的呵护下,我们茁壮地成长了。李阿姨带出来的学生真可谓“桃李满天下”,许多成为了解放军的高级将领,有数十人被授予少将、中将乃至上将军衔。还有一些大军区、军兵种、野战军、省军区的军政首长;众多的地方中高级干部、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歌唱家、教授、博士、工程师,以及各方面的专家、人才等等,多的数都数不清。可以说,在祖国的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各行各业,都能看到李阿姨带出的学生们忙碌的身影。

    像刘永德老师、李景恒阿姨这样的老师、阿姨,八一小学还有很多很多。如:我们的数学老师徐德林、地理老师陈耀廉、音乐老师蔡玉宝、美术老师吴渊、体育老师臧玉庭、学校大队辅导员汪希龄,还有低年级时期的语文老师赵静等等,都是非常优秀的老师,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耀廉老师在上地理课介绍新疆的物产时讲的一段顺口溜:“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稻米、小麦和棉花。”既押韵又好记,我至今记忆犹新。风度翩翩的蔡玉宝老师以其浑厚的男中音征服了所有的男女同学,我们现在会唱的许多脍炙人口的红歌,像《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二月里来》、《太行山上》、《我爱祖国的蓝天》、《我们走在大路上》等等,都是那时蔡老师教的。在我的印象中,吴渊老师是从上海美术学院毕业的,她的美术造诣非常深,可以说是提笔成画,从“八一”毕业时,应我的请求,她作了一幅《金鱼》的水彩画送给了我,水平很高,画中的金鱼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我们发自内心地感激八一小学的老师和阿姨们,感谢他们给了我们无限的关爱,给了我们优良的思想品德,给了我们丰富的文化知识,给了我们健壮的体魄。几十年后,一些老师和阿姨已经离我们而去,作为他们的学生和孩子,我们将永远怀念他们。我们谨向八一小学的全体老师、阿姨及教职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感谢他们对我们的精心教育和辛勤养育!

    (三)

    八一小学尽管只有短短二十多年的历史,然而她却似一座丰碑永远地矗立在她的儿女们的心中!她是一片沃土、一片热土、一片乐土,同时又是一片净土。一个个军人后代在这片土地上刻苦勤奋地学习、无忧无虑地生活;一棵棵幼苗从她那里吸吮着丰厚的营养,那就是:勤劳、质朴、纯洁、正直、真诚、友爱、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爱憎分明、艰苦朴素,丰富的营养滋润着幼苗长大成才。八一小学的光荣历史、辉煌业绩、崇高精神、严谨校风,将永远鼓舞激励着我们!

2023年11月,作者在学校新纪念馆开馆仪式上致欢迎词

    2018年是武汉八一子女学校建校70周年。5月,来自海内外的千余名“八一”师生欢聚一堂,隆重热烈庆祝70周年校庆。师生相见,校友相见,同学相见,有说不完的知心话,有道不尽的别后情。然而,从洋溢在老师和校友脸上的笑容中,从凝结在师生见面的谈笑风生里,我们看到、感受到最多的是母校情!一个共同的心声在油然升腾:我们爱“八一”!“八一”是我们永远的骄傲和自豪!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全省公安工作会议召开
·下一篇:无
·点燃青少年报国强军梦——沙依巴克区八一街道组织退役军人开展国防教育科普宣传
·许国平、杨宗儒:点燃青少年报国强军梦——沙依巴克区八一街道组织退役军人开展
·特稿:点燃青少年报国强军梦——沙依巴克区八一街道组织退役军人开展国防教育科
·朱成山:南昌城有支高大的“枪”——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游记(原创)
·中红网-朱成山:南昌城有支高大的“枪”——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游记(原创)
·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八一街道古城北社区老兵故事馆迎来首批军人游客(组图
·许国平、杨开芬、一凡、凯丽: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八一街道古城北社区老兵
·特稿: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八一街道古城北社区老兵故事馆迎来首批军人游客
·红色的八一军旗永远在心中飘扬(组图)
·刘俊杰:难忘“八·一五”——纪念日本投降79周年
湖北红色文化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湖北红色文化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湖北红色文化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湖北红色文化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