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7日,著名红色文化活动家、中国红色文化交流促进联盟副主席、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第一届常务理事兼湖北省工作委员会主任、中红网湖北红网编辑部主任、湖北省红色儿女联谊促进会会长、湖北四野后代联谊会会长、湖北省黎民红文化交流中心主任黄黎民一行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探寻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光辉足迹,学习传承“鲁迅精神”。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2009年,鲁迅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1937年10月,毛泽东在延安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概括了鲁迅精神的三个特点:政治的远见、斗争精神、牺牲精神。鲁迅用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远,看得真。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取得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创造性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鲁迅看清了政治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鲁迅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与残害,他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不顾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其他革命文艺战士一起,同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粉碎了反动派的文化“围剿”。毛泽东说,“他并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他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筹建鲁迅纪念馆,1951年1月正式向公众开放,周恩来总理题写馆名。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座人物类纪念馆,由鲁迅的生平陈列、鲁迅墓、鲁迅故居组成。1998年8月开始改扩建,1999年9月建成开放,一层建有文化名人专库“朝华文库”,学术报告厅“树人堂”,专题展厅“奔流艺苑”等,二层为鲁迅生平陈列厅。现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在短暂而深受教育的参观学习中,黄黎民深刻感受到鲁迅先生的伟大文学成就和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鲁迅先生的作品有着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具有不朽的生命力,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作家的作品深深影响了现代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早在1927年春,来自诺贝尔故乡的地形学家、探险家斯文·赫定到中国考察,他在上海了解到鲁迅的文学成就及影响后,就与语言学家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请作家台静农写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在回信中婉言谢绝了,“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字,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鲁迅先生的谦虚品格与民族自尊,令人肃然起敬。
今天,鲁迅早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用50多种语言文字翻译出版鲁迅作品。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还有深入的鲁迅研究。在世界文化版图上,鲁迅先生早已成为鲜明的文化符号,与民族复兴路上的中国形象密不可分。
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中,鲁迅先生清醒地看到,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失败和牺牲难以避免。但是,为了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革命目标,“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在那邪恶和黑暗的年月里,鲁迅不但用他的笔,而且用他自己的实际行动参加了战斗。今天,全面深化改革正在攻坚克难,反腐败斗争形势正在深入推进,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像鲁迅那样,拥有坚韧的斗争精神,支持全面深化改革,为反腐败斗争擂鼓助威,与反动势力作不妥协的斗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反腐败工作,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鲁迅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路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踩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开辟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新路。经过四十多年来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信,这条路是正确的。不管有多少艰难险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脚踏实地,披荆斩棘,兢兢业业,团结奋斗,不断进行探索和创造,这就是对鲁迅最好的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