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侵略者的“讨伐”和严密封锁下,战士们经常处于缺粮断炊的境地,只得以山果、野菜、草根、树皮充饥。为了夺取粮食,往往动用武装,用战士们的鲜血去换取,可以说一滴血换一粒粮食都不过分。有不少战士因无粮人口而被活活饿死,遭此命运的人数甚至比战场上伤亡的人数还多。周保中将军曾讲过:在一次战斗转移中,有十几个重伤员无法行动,他们怕连累部队,就主动要求留下来。于是就找了一个隐蔽的山洞,留下一名炊事员和一名卫生员及一些粮食,让他们在这里安心养伤,待部队回来时再接他们。然而,由于敌人的残酷围剿,形势变得极其严峻,部队没有及时回来接他们。日后待部队回来找他们的时候,只见山洞里伤员们有的死在铺上,有的死在锅台旁,锅里没有一粒米,只有一锅黑糊糊的稀汤。炊事员也倒在附近的水沟里,扁担水桶都在身边不远的地方,显然是因为挑水饿死在那里。有个战士当场点了人数,发现一个不少,他们一个个都是被饿死的。于天放在他的著述中也提到过:抗联第二路军某支队一部,奉命由饶河县去穆棱县境内,破坏敌人的铁路交通,扰乱敌人的后方。当部队行至双鸭山附近时给养断绝,并与敌人发生遭遇战。战士们与敌人且战且退,接连五六天没有吃到粮食。由于翻山越岭,长途跋涉,疲劳作战,战士们体力不支,副大队长李呈祥、战士智国龙(朝鲜族)和鲁道才三人被活活饿死。
比天寒和饥饿更为险恶的是日本关东军的残酷讨伐。东北抗日联军被日本侵略者视为心腹大患、“满洲治安之癌”。为了能够维护其殖民统治,彻底消灭东北抗日联军,日伪统治制定了一个又一个“治安肃正”讨伐抗联的计划,采取“归屯并户”、保甲连坐、烧光杀光等种种灭绝人性的残暴手段,动用大批兵力进人深山密林,采用“分兵驻守、随时出动”和“分进合击、穷追搜捕”等战法,还组成“挺进队”、“搜索班”等各种名目的“讨伐”部队,搜索抗联部队,一旦发现踪迹,就会“像壁虱一样叮住不放”。由于日军兵力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数十倍乃至上百倍,与敌人每交火一次,部队都要连续不停地奔走上百公里,以摆脱追击。在日军的残酷围剿下,东北抗日斗争形势日趋恶化,抗日游击区域不断缩小,东北抗日联军许多指挥员相继牺牲,无数名抗联战士于频繁战斗、饥寒交迫的险恶环境中献出了宝贵生命。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世界上还从来没有一支军队,像东北抗联这样,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大半战死;也从来没有一支军队,像东北抗联这样,无论是总司令还是普通士兵,在10多年的时间里时刻面临着饿死、冻死和战死的威胁。然而,就是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中,他们却坚持了14年,歼灭了大批日伪军。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而英勇献身的东北抗联精神。”
三、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地位
在伟大的中国革命的征程中,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通过80多年的艰苦奋斗,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开创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独具特色的中国革命精神。
在井冈山时期,我们党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成功地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培育出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敢闯新路,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在长征时期,我们党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和正确的革命方向,冲破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二万五千里战略大转移的胜利,培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团结精神;联系群众、革命为民的崇高理想。
在延安时期,我们党科学地总结了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被确共产党人培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西柏坡指挥了全国的解放战争,完成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战略决战,完成了全党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建设的转变,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抗战时期,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一大批中国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战斗在重庆红岩村。他们为了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深怀民族大义,不怕流血牺牲,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以实际行动捍卫、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培育了伟大的红岩精神——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与这些伟大的中国革命精神同样彪炳史册的是,在东北抗El战争中,以杨靖宇、赵尚志、魏拯民、周保中、李兆麟、冯仲云、赵一曼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取得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在日本殖民地和极其险恶的斗争环境里,不屈不挠,英勇斗争,抒写了民族抗战史上不屈的英雄篇章,培育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
14年艰苦卓绝的东北抗日战争所培育的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东北人民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岁月中,坚定的理想理念、浩然的民族正气、坚强的不屈意志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东北抗联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红岩精神一样,都是在艰苦斗争夺取政权的年代诞生的,具有明显的共性。它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危亡,东北人民处于被奴役和压迫之中而奋起抗击日本法西斯的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因而在中国革命精神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东北抗联精神体现了东北人民炽热的爱国主义热情。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指引下,东北大批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面对民族危机,誓死不当亡国奴,掀起全民抗El热潮,奋起抗击,捍卫家园。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驰骋于白山黑水之间,沉重地打击了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使日伪统治者El夜不得安宁。
东北抗联精神体现了东北人民英勇顽强的不屈精神。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肩负着救亡图存的重任,哪里有日本侵略者,就在哪里展开战斗。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他们不怕牺牲,前仆后继,以血肉之躯英勇杀敌,血洒疆场,为民族的解放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东北抗联精神体现了东北人民不畏艰苦的高尚品质。东北抗日斗争的极端艰苦,在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东北抗日联军不仅要同数倍、数十倍甚至数百倍于己的敌人殊死搏斗,而且还要克服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为此,许多抗联将士英勇牺牲在战场上,也有许多战士被严寒和饥饿无情地夺去了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残酷条件下,他们英勇坚持了14年,直至东北彻底解放。
东北抗联精神体现了东北人民万众一心的团结意识。在生死存亡之际,东北民众纷纷行动起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不论青年壮年男人女人,都投人到抗日战争的最前线。他们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卓越贡献。
东北抗联精神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等中国革命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对当代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活动有着强大的精神激励作用。如今,革命战争年代早已成为过去,但东北抗联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一样作为一种精神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增添了新的内涵,必将与新的历史任务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