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14年的抗日游击战争中形成的东北抗联精神是东北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伟大民族精神的充分体现与真实写照。在全党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新时期,作为研究东北抗战史的史学工作者,我们在认真研习的基础上发现东北抗联精神与党的先进性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党的先进性建设贯穿于东北抗联精神之中,为其重要内容,而先进性建设也为东北抗联精神增添了新的科学内涵,赋予其新时期的特征。在今天,东北人民应该将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联系在一起,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这才是东北抗联精神的现实意义所在。
一、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充分体现
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华民族决不是一群绵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为了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为了中国人一定要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决不让日本法西斯不付出重大代价达到其无法无天的目的。我们的方法就是战争与牺牲,拿战争对抗战争,拿革命的正义对抗野蛮的侵略战;这种精神,我们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已经证明,现在再来一次伟大的证明。"东北抗联精神就是东北人民在14年的抗日战争中磨砺出来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很快沦陷,三千万东北同胞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遭受蹂躏、侮辱,东北人民最先饱尝了国破家亡、骨肉分离之苦。中国共产党历史地承担起了东北武装抗战的重任,着手创建党直接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吸收各地义勇军、山林队,统一编制成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东北抗联组成后,在白山黑水之间展开了对日的殊死斗争,逐渐形成了东北抗联精神,这种精神是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强意志和自强精神为精神支柱,来争取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抗联精神很快形成了强大的力量,东北同胞甚至于国际友人纷纷参加到东北抗联的队伍当中,到1937年11月,抗联共组成了11个军,壮大到3万余人。 全国抗战爆发后,抗联各部主动出击,扩大战斗规模,构成了对日伪统治的严重威胁。从1938年起,日军逐渐增调军队,充实关东军实力,对东北抗联进行连续不断的"讨伐",据统计,日军用于"讨伐"的兵力在1938年50万,1939年达70万,1941年兵力已号称百万。在日军疯狂地"讨伐"与经济封锁政策的实施下,抗联部队转入了极端艰苦的斗争阶段。他们每寻求一颗子弹、一粒粮食、一寸布匹,都得经过激烈的战斗,用鲜血和生命去换取,面临着饥饿与严寒的威胁,常常陷于"弹尽粮绝、饥疲困乏、断指裂肤的苦境"。为了奇袭敌人或摆脱敌军包围,常常连续几天、十几天乃至几十天在深山密林里穿插前进,他们吃树皮、草根等,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行军作战。可以说,东北抗日联军是以当代人类最低的生存条件,进行历史上罕见的残酷战争。彭真同志在抗战胜利后讲,"东北抗联的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三大艰苦'之一,完全可以和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赣南三年游击战争相媲美。"值得称赞的是,抗联广大指战员不畏强暴,不惧艰险,在那样困苦的环境中,仍然坚信"我大民族之神圣解放事业,不久将来,必将获得最后之完全胜利",以这种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强不息、不怕困苦,顽强地与日本侵略者作战。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抗联精神加以肯定与赞许。中国共产党在《八一宣言》中写道:"东北的反日战士,在杨靖宇、赵尚志、王德泰、李延禄、周保中……等民族英雄领导之下,前赴后继的英勇作战,在在表现我民族救亡图存的伟大精神,在在都证明我民族抗日救国必然胜利。"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中共中央致电杨靖宇和抗联全体指战员,称赞他们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战斗之模范的东北抗日军队",并致以"革命的敬礼"。抗联精神的意义不仅在于抗联全体指战员不怕困苦、坚持东北抗战的民族意识,还表现在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唤起全国人民的勇气,鼓舞着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同日本帝国主义斗争的决心,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成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概括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其中"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正是东北抗联精神的真实写照,东北抗联精神丰富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民族精神。
二、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战略任务提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了指导好以实践"三个代表"为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新的概念,给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作为民族精神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东北抗联精神,其实与党的先进性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党的先进性建设其实贯穿于东北抗联精神之中,东北抗联精神之中闪烁着"三个代表"的思想光辉。 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出发点。江泽民同志曾经讲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在东北抗战时期,东北抗联成为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他们在游击根据地打破旧的生产关系,认真研究解决发展生产力的主要问题,制订出一系列政策,帮助人民群众进行生产。如抗联一师规定,没收帝国主义走狗的土地及一切财产,取得分配土地的优先权;不能耕种土地者,由该地的农民委员会适当设法代其耕种,收获归兵士的家属;兵士的家属免除一切捐税等等。他们义务地为人民群众生产,春耕牲畜不足时,部队就把战斗中缴获的马匹供给或送给群众使用;动员和带领游击区群众掀起抵制日伪各种捐税、勒索、差役以及反动保甲制度的斗争,取消大汉奸和恶霸地主的一切剥削特权,对中小地主实行募捐,让其主动纳粮出钱,为抗联部队筹款或购买武器弹药等军需物资,对中农进行保护,使中农团结在贫雇农的周围,增强了抗日力量。这些措施有力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力的改进过程中真正成为抗联的朋友,成为支援东北抗战的重要力量。 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还体现于东北抗联的精神之中。在武装斗争的同时,东北抗联还加强了文化舆论宣传,在抗日根据地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如抗联一军出版《救国青年》报,登载"抗日联合军所向无敌-日满伪讨伐军队节节溃败"这样的振奋人心的消息,出版的《南满抗日联合报》向东北人民传达"于芷山死矣,部下哗变投奔了关里"、"一夜两处胜利的振声中,吓得日满匪贼不附体"等新闻,可谓大快人心。他们还将抗联第一军军歌寄给法国巴黎《救国时报》,向全国同胞和海外侨胞进行抗日救亡宣传。该报编辑非常感动,立即登载,并加按语,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这种舆论宣传唤起了全国人民对抗联精神的赞许及其对抗联战士的强大声援。此外,抗联的这种文化宣传还面向伪军,对伪军士兵着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唤起他们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如《恐惧歌》歌词这样写道:"当空明月明如昼,满洲士兵自吧站岗楼。手扶枪杆泪交流,思想起来犯了愁",歌词如泣如诉,足以使伪军伤心落泪而受到感召。在兴京(今抚顺市新宾县)的一次战斗中,当抗联战士们唱完《四季歌》后,伪军马连长带领全连士兵投奔革命。于是,《满洲日日新闻》这样记载:"共产匪团以共产主义学说吸引了众多的经济匪归其统辖,因而经济匪几乎绝迹,而政治匪异常活跃。常常集结数百人乃至千人,袭击日军驻屯的县城,攻村破镇"。可见,这种先进文化的宣传是具有巨大影响力。 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东北抗联精神的忠旨。这集中表现在东北抗联指战员时刻以人民群众利益为先导、在战争中不怕牺牲、舍已为人的革命精神,杨靖宇便是其中的杰出典范。1939年冬,日伪军警宪特共计75000余兵力严密包围与封锁了杨靖宇所部抗联一路军所在地区,他们的目标是"活捉杨靖宇"。在此严重关头,杨靖宇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如何使部队和游击区群众脱险,因此他在百余天里竟然5次分流所率部队,将敌人目标引向自己,将困难与牺牲留给了自己,却将胜利与生存留给战友。杨靖宇正是以此种精神作为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着他在多天没有粮食的情况下仍坚持与日军周旋,1940年2月杨靖宇牺牲,敌人不明晓这些天他是靠什么来坚持作战的,就解剖了他的遗体,结果发现胃里竟然没有一粒粮食,只有草根和棉絮,令在场的日军都为之敬佩。而因为东北抗联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升华了民族精神,才使东北抗联从弱到强,成为活跃于东北战场、牵制日本帝国主义大量兵力与精力的主要抗战力量,使这支抗战队伍一直坚持到1945年抗战的胜利。
三、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东北抗联精神增添了新的科学内涵
在东北抗战烽火中形成的东北抗联精神留给了东北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新中国建立后,东北抗联精神一直作为东北人民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东北人民奋斗不息。在坚持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就是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为其增添新的科学内涵,将其注入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中,促使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振兴。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坚持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为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弘扬民族精神即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那么东北抗联精神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加以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即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充分体现时代的特点,这要求东北抗联精神必须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为其增添新的科学内涵,将其体现在东北的现代化建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