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日,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建校五十周年。回顾抗大对中国革命事业的贡献,宣扬抗大正确的方针和办学经验,宣扬抗大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对于发扬抗大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走上抗日斗争前线。这时,我国的政治形势正从国内革命战争转向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这历史大转折关头,无论军队、地方都急需大量干部去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斗争。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党中央于1936年6月1日,创办了抗日红军大学(第二期改名抗日军政大学)。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对抗大的领导,对抗大的工作经常给予指导。1939年1月,抗大进行工作大检查,向党中央写了检查总结报告,中央就就此专门作出了《关于抗大工作检查总结决议》,对抗大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和鼓励。1939年7月,党中央根据当时敌我斗争的形势、任务,适时作出了抗大总校挺进敌后,在各抗日根据地普遍建立分校的决定,并对留在延安的第三分校进行工作检查,发出了《关于整理抗大问题的指示》,再次强调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中心,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1943年春,党中央又决定抗大总校及第二、第七分校返回陕甘宁边区办学。这些重要决策,保证了抗大在错综复杂的斗争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毛泽东同志对抗大倾注了很大的心血。为了加强对抗大的领导,毛泽东同志亲自兼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从制订教育方针、审定教学计划、确定领导班子等重大问题,到参加抗大集会、给教职学员讲演、上课、个别谈话、出版校刊等实际工作,都抓得很紧。现在编入《毛泽东选集》的不少重要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等,都是毛泽东同志当年作为讲演或为校刊撰文在抗大首先发表的。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张闻天、彭德怀、邓小平、贺龙等许多领导同志也都到抗大作过讲演或讲过课。
对抗大的教员,党中央十分关怀,除加强思想教育外,很重视提高教员的政治地位和物质待遇,树立教员的威信,照顾教员的生活,体现了我们党注重教育、尊重知识、关怀知识分子的原则。
二
抗大的学员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的思想基础和觉悟程度有很大差别。作为“革命熔炉”的抗大,它的首要任务就在于教育人、改造人,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他们的军政素质。为此,毛泽东同志提出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并强调“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同时,他还针对知识青年和工农干部的不同特点,提出了“工农干部知识化,知识分子工农化”的口号,特别对知识青年提出了与工农结合、进行思想改造的任务。所有这些,都指明了抗大教育工作的方向。
抗大每一期的教育内容,虽然根据当时的中心任务和学员成分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基本的政治教育内容,诸如哲学、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问题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程,以及形势、任务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则是不变的。通过教育,使广大师生逐步树立起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抗大的政治教育为什么那样卓有成效?重要的一条就是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抗大学习法》明确指出:“我们的学习目的与资产阶级相反,我们不把学习看作‘镀金’、‘镀银’,装装门面的事,而是为了提高每个革命青年的政治觉悟与理论水平,使每个革命者能更好地献身于民族解放与阶级解放的伟大事业。”由于学习目的明确,大家自觉的联系思想,联系实际,改造世界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形势,处理问题。
抗大师生把革命理想与现实斗争紧密联系起来,时刻准备“学好本领,好上前线去”。所以,大家从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和队列教练、单兵战术动作等基本军事知识,到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和战斗指挥,都认真演练,刻苦钻研,学习和掌握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许多知识青年入学前从未摸过刀枪,通过军事训练和反“扫荡”反磨擦的战斗锻炼,毕业后又经过实战的锻炼提高,逐渐成长为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军政干部。
世界观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抗大同学经过教育,参加实际斗争和劳动锻炼,在政治上日新成熟,逐步树立了共产主义世界观,都纷纷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十分关心这一大批革命青年的政治进步,要求我们认真做好党的发展工作。所以,每期学员毕业时,党员总数都占学员总数70%以上。历史已经证明,几十年来,任凭风云变幻,抗大绝大多数同志都经住了考验,不愧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德才兼备的好干部。
当时抗日根据地的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但抗大师生以红军长征的精神激励自己,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为了克服物质困难,大家自己动手挖窑洞,筑校舍,开荒种地,纺纱捻线,背粮砍柴,挖煤烧炭,一面学习,一面劳动,不仅克服了困难,赢得了胜利,而且在斗争中磨练了革命意志,培养起艰苦朴素的作风。
抗大十分重视教育广大师生的继承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革命传统,发扬为革命、为理想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在频繁的反“扫荡”反磨擦战斗中,抗大师生英勇战斗,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1943年秋季晋察冀边区反“扫荡”战斗中,第二分校陆军中学六百多名师生奉命坚持就地斗争。有一天,他们在转移途中,突然与日、伪军遭遇。在敌众我寡、地形不利的形势下,陆军中学师生打得十分顽强:有的两腿被打断仍坚持战斗,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有的下颚被炸掉还顽强抗敌;有的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击退了敌人的猖狂进攻,保护了隐蔽在附近山沟的数千名群众,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出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战歌。
三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毛泽东同志亲手制订的抗大校训,是抗大师生培养优良作风、抵制歪风邪气的座右铭。
抗大有着良好的军政、军民关系,有着亲密无间的内部团结,上下级关系十分融洽,情同手足。当时各级领导干部经常深入基层,找干部、学员谈话;学员们也经常到领导同志和干部、教员的宿舍串门,大家促膝谈心,谈学习、谈思想,赤诚相见,不存戒心,毫无拘束。在1939年7月挺进敌后的征途上,每当过封锁线时,罗瑞卿同志总是走在队伍的前头亲自指挥,组织人员扶助女同志和生病、体弱的同志。他那种关心群众、身先士卒的精神至今令人难忘。当时机关的作风也很好,基层干部或学员到校部来,无论白天黑夜,机关干部都笑脸相迎,热情接待,倒上一碗开水,请他们坐在炕头上就谈起来,能帮助解决的困难尽快帮助解决,使大家感到象回到家一样温暖,根本不存在“门难进,人难见,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
抗大为了把学员培养成我军的骨干,模范的军人,从学员入学的第一天起,就从严格军事生活入手,培养他们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每天从起床到熄灯,出操、上课、讨论、演习、晚点名,生活既紧张又有节奏。当时住宿的窑洞虽很简陋,但内务卫生却搞得很好,使来校参观的同志和国际友人都赞叹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