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旅游局·新华网福建频道·东南新闻网·中国红色旅游网(中红网) 主办
首页 最新播报 红色视频 领袖故事 红色记忆 古田精神 导游词集 红色游记 精品线路 领导名片
红色景区 人文景区 生态景区 旅游信息 福建地图 交通指南 当地特产 周边景点 交流园地 红色网盟
首页 >> 红色景区 >> 泉州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2008-12-19 12:31:20
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中红网)
作者:本站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始建于1959年,是我国惟一反映航海交通历史的专题性博物馆,分有新旧两个馆区。旧馆在泉州开元寺内东侧,是古船陈列馆。新馆坐落于风景优美的东湖之畔,新馆主楼宛如一艘远航归来停靠港湾的双桅帆船,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它以丰富而珍贵的海外交通文物,反映了中世纪的东方大港--刺桐港的发展历史,体现了泉州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讴歌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所创造的悠久而辉煌的海洋文明,是对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也是泉州市进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及旅游参观的重要景点之一。

  目前对外正式开放的陈列馆有:"泉州湾古船陈列馆"、"泉州港与古代海外交通陈列馆"、"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中国历代船舶模型陈列馆"和"泉州海交民俗文化陈列馆"。


  "泉州湾古船陈列馆",1974年建于泉州开元寺东侧,面积1300平方米。陈列1974年在泉州湾后渚港出土的宋代古船及大量伴随出土物,以及自宋代至清代的各种石、木、铁大型锚具。这艘南宋末年的帆船,载重量约200吨,船体残长24.2米,残宽9.15米,船身扁阔,尖底。船上有13个隔舱,第一和第六两舱保存有桅杆座,可见它是多桅的远洋货船。船上遗物种类繁多,有香料木、胡椒及其他贵重药物、木牌、木签、贝壳、铜钱、各种果核和陶瓷器等等,属于国家级文物。宋代古船是迄今发现体量最大、年代最早的海船,也是那个时代先进造船技术的实物见证。

  这艘宋代沉船的发现,对我国与世界海上考古,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中国古代木帆船是中华海洋文明成就的象征,也是东西方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载体,而中国船,特别是福建海船的制造技术曾经领先于世界达10多个世纪之久。在泉州海交馆二楼的"中国历代船舶模型陈列馆",不仅能够看到庞大的郑和船队、郑成功舰队,而且能够看到各种形态的海上运输船和渔船;琳琅满目的古代游船;古代水上战争的战船,更是种类繁多、设计精妙,反映了古代中国在战船制造方面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历代乘坐的出使船是最豪华的海舶,除了郑和的宝船外,其坚固的船体和富丽堂皇的装饰,都在海外引起轰动。

  从宋代古船到历代各种代表性船模,以及打捞的数十根石、木、铁碇(锚)具,浓缩了中华民族上下数千年的航海历史,闪烁着中华民族创造蔚蓝色海洋的文明光辉。

  "泉州港与古代海外交通陈列馆"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大量的文物,让我们看到泉州先民在造船、航海、贸易、科技文化交流和抵御外来侵略等方面所创下的光辉业绩。

  泉州又名"刺桐"。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是闽越人劳动生息的地方。从展示的各种石制工具、青铜器出土物、独木舟、船模型和青铜器上的船纹饰,可以发现闽越人善于航海与造船,他们是泉州海上交通的先驱者。两晋开始的大批中原移民南迁,对泉州的开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制造精美的陶器、纪年墓砖以及各种文献资料、模型,均透露出文化的强烈影响及传承关系的历史信息。中原移民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为泉州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唐五代是泉州港海外交通发展的重要时期,它已成为中世纪世界上最著名的商港之一。展厅中的一座五代"石经幢",雕刻着闽王时期泉州管理海外贸易和海上安全的机构和官职,是研究我国古代海外贸易管理制度的珍贵文物,它昭示了中国海外交通史上光辉灿烂的"泉州时代"。

  宋元两代是泉州港海外交通的鼎盛时期,它成了中国乃至远东最大的贸易港和商品集散市场。"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图"标明了泉州港的贸易航线从东北亚的日本、朝鲜半岛至东南亚、波斯湾,一直到东非沿岸,这也是著名的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当时同泉州港有贸易往来关系的亚非国家和地区已达98个。大量展品和资料均反映了以贸易为龙头的港口经济结构已形成,农业和陶瓷、丝织、冶炼、制糖、造船等各种制造业高度发达,为海外贸易提供了充足的商品。

  明清时期,泉州海外交通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由于明朝廷对内实行"海禁",对外实行朝贡贸易制度,使泉州港的海外贸易受到严重削弱,不复出现宋元时期的繁盛局面。从洪武年间开始,泉州被限定只与琉球王国交通,成为琉球贡船来华的泊靠港,从而失去了国际贸易的大舞台。但是,各种展品资料表明,在明成化八年(1472)福建市舶司迁移福州之前的一百年间,泉州与琉球的关系十分密切,共同谱写了友好交往的篇章。

  明清时期的海外民间贸易和泉州向东南亚、台湾大规模的移民潮,在展馆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许多实物和照片资料反映了泉州移民对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对祖国宝岛台湾的开发所建立的无限功勋。

  在泉州海交馆的东展厅是"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陈列着数百方在泉州发现的宋元时期伊斯兰教、古基督教、印度教和摩尼教的石刻,其数量之多、种类之繁、价值之高、造型之奇,在国内堪称一绝,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宗教艺术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在泉州港的繁盛时期,各国商人云集,各种宗教文化荟聚,堪称世界宗教史上的奇观。

  从陈列的地方教寺建筑石刻可以看出,元代阿拉伯穆斯林在泉州的确曾建造过清真寺。大量的墓葬建筑石刻内容十分丰富,一般刻有死者的姓名、卒时、原籍地名和《古兰经》、《圣训》词名,使我们了解到,这些阿拉伯侨民多数来自波斯、也门、土耳其、亚美尼亚、伊朗、沙特阿拉伯等国。他们在这里经商、建教堂、立蕃坊、设蕃学,有的还当上了中国政府的官员,甚至有不少穆斯林侨民与当地汉人通婚,建立家庭,繁衍后代。石刻的文字以阿拉伯文为主,部分为波斯文和突厥文,有的混刻汉文、波斯文、阿拉伯文同一碑中。书法艺术种类繁多,有古老的库法体、三一体(大楷)、小楷、波斯体以及方体等等,或阴刻,或浮雕,姿态万千,令人叹为观止。

  第二部分陈列着数十方古基督教石刻,包括墓碑、墓盖石和石构件等,是元代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入泉州的聂斯托里派(即景教)和圣方济各派(即意大利天主教修会)的遗物。它们均雕有尾端放大的希腊式十字架,而且极富图案装饰,有天使、带翅膀天端漩涡状云彩、海水、火焰、莲花、西番莲、华盖、束蔑视座、变形莲花等十多种。这些揉合着中外多种艺术特征的石刻,正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果,即使在远东地区也难得一见,难怪欧洲学者早就将它称之为"刺桐十字架",成为基督教传播史一个著名的专门称呼。

  第三部分的印度教石刻则更加精湛美妙,趣味盎然。迎面而立的两根十六角哥林多式石柱,雕刻着一幅幅印度古代婆罗门教的神话故事。陈列在这里的100余方印度教寺石刻的构件,主要是石柱、兽面柱头、人面狮身柱础、门楣、门框等,也都雕刻着印度教的神话传说。

  从这些雕刻精美的石刻,我们不仅领略了来自古印度、古希腊特有的建筑艺术风格,而且能够看到许多中国传统的图案装饰,如双凤朝牡丹、狮子戏球、海棠形图案和菊花图案等,中外艺术在这里结合得极为完美。

  "泉州海交民俗文化陈列馆"通过大量的民俗器具,反映了泉州人民独特的民俗文化。它积淀了来自古越族、中原地区以及海外的各种文化因素,经过长时间的不断整合,形成了泉州独特的、带有海洋气息的民俗文化。

  这里陈列着农业生产所使用的龙骨水车、风鼓、粟桶、粗桶、焙干篓等;渔业和运输业所使用的船上用具、修船工具、渔网、蓑衣、渔民服饰等;手工业所使用的纺纱、织布、榨糖、榨油和制陶工具;日常生活所用的各种陶瓷制品、竹木制品以及色彩纷呈、制作精致的结婚用品和陪嫁物。

  这些逐渐被时代所淘汰的民俗器具,曾经伴随着泉州人民渡过了漫长的岁月,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发挥过重大的作用。它们凝聚着人民的生产、生活经验和对美的感受。如生产工具就有许多巧妙的设计和独到的发明,用来焙制地方特产--龙眼干的竹篓就是其一,焙制之前必先研磨,说明泉州人当时已初步掌握了现代研磨机的应用原理。

  传统的民居建筑,则造型朴素,色彩和谐明亮,空间层次明确,石材与砖插花砌筑的墙体,山花与入口的红砖贴面,形成了自己强烈的个性。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解放军庙
·下一篇: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
·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导游词
·泉州·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市丰泽区
福建红色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建红色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福建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福建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