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子·六十九章》中有:“抗兵相若,哀者胜矣”。万物共处在一起都是要在相互的斗争中走向未来的。而在斗争中往往都是“哀”的一方,战胜“骄”的一方。建议我国在对外的文化斗争、外交斗争、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经济斗争中实行“哀兵”的方略。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不要慕虚名而处实祸
所谓的“哀兵”,也就是不要“慕虚名而处实祸①”。我们做为发展中国家(既使一万年以后的子子孙孙们也都一样),不能去追求虚名;不能去追逐外国人的所谓“认可”、“指数”、“评价”;更不能轻易接受别人给的虚的“高帽子”,比如:“大国责任”、“大国地位”、“治理世界”、救美国、救欧洲、救世界……在宣传上要慎重使用自称“大国”“崛起”“腾飞”“强大”“天朝”“世界第一”……等骄傲、虚夸、自大、浮躁的用词。更不要摆出一付救世主、大款、唯我独尊的神态。而要像毛泽东同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开幕词中讲的那样:“我国人民应当努力工作,努力学习……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互勉互助,力戒任何的虚夸和骄傲。”
二、要内圣而外愚、内方而外圆、内雄而外哀、内明而外暗
所谓的“哀兵”,就是要让我们国家的形象,我们的官员、战士、百姓的形象都表现为:1、“知其雄,守其雌②”,内在的思想很雄强,外在形象很雌顺。外表无棱角、不伤人、为人随和、低调、与人为善;内心思想坚定、有原则、有自信、认识问题深刻;坚韧而又顽强,能经得起磕磕碰碰和各种艰难困苦的磨炼。2、“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③”。也就是在小的事情上要有包容心,能与别人与别国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不斤斤计较、不与人争小利,但原则问题却不能含含糊糊,在原则问题上要敢于坚持真理、敢于主持公道、敢于伸张正义。3、要“内文明而外柔顺④”;要“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⑤”。内在的思想很正确,品德很高尚;外在形象没有棱角,不露锋芒,行为方式却很合理(做任何事总是能顺应客观规律),能与周围的环境很好的融合在一起。4、内心拥有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崇高的理想信念,而外表看起来却是一种“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每一个成员都是“谦虚谨慎,不骄不操”。
三、“哀兵”与“韬光养晦”
“哀兵”与“韬光养晦”一样,都是要让自己显得不那么光亮,要把自己棱角和光芒掩藏起来,而以晦暗的形象立身在这个世界中;人人都要“宽以栗,柔而立,愿而共,治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洁,刚而实,强而义⑥”;“静则与阴俱闭,动则与阳俱开⑦”;要“能柔能刚,其国弥光;能弱能强,其国弥彰⑧”。
所谓的“韬光养晦”并不是要人毫无原则地去做缩头乌龟;也不是只顾自己闷声发大财,在暗中做见不得阳光的事;也不是要让自己的国家任人宰割,无所做为;更不是为虎作伥、同流合污、欺软怕硬。而是要善于守柔、守弱、守阴、坚忍、腾挪;善于开展思想與论斗争——掌握真理、占领道义制高点;要善于开展政治斗争——追求的目标合理,能得到人民(包括敌对国家的人民)的理解与支持。要自立自强,始终站稳自己的立场,走在合理的路线之上,策略灵活。要让对方想打我的左脸,打不着;想打我的右脸也让他打不着。等到在全世界面前充分暴露对方的无理、无耻和背信弃义;等对方处在自大、浮躁、得意忘形、脱离根本的骄兵状态;等对方露出了破绽(内外矛盾都暴露出来);等到我方阵营的士气被充分地压缩……然后再坚定地、旗帜醒明地、机动灵活地、有理、有利、有节地反击之。
四、要不卑不亢,独善其身
“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读⑨。”做为一个人在与地位比自己高的、比自己强大的人、与官比自己大的人交往时,不能阿谀、奉承、巴结、谄媚、卑躬屈膝,而要保持自信与自尊。在与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比自己弱小的人交往时,不能轻慢、骄傲、自大、摆架子、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看不起别人。
世界上的国家有大有小,有强有弱,有穷有富,我们要想很好地处身于世界这个大家庭,就要对上不卑,对下不亢;对强国不迁就,对弱国不欺侮;对富国有自尊,对穷国不轻视;要低调而不张扬;要严格要求自己而不放纵……“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者而作骄态,贱莫甚⑩。”如果,我们面对强国时卑躬屈膝,面对弱国时却趾高气扬,那强国会看不起我们,弱国也会看不起我们。最后是既损害了国格,又损害了自己的人格。
①曹操《述志令》 ②《老子·二十八章》 ③《宋史·吕端传》 ④《周易·明夷·彖》 ⑤《六韬·文韬·明转》 ⑥《尚书·虞书·皋陶谟》 ⑦《淮南子·精神训》 ⑧《三略·上略》 ⑨《易·系辞下》 ⑩(宋)朱熹《治家格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