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新闻:会不会有人质疑说,这样的书发行了这么多年,尤其是在革命年代的时候,到现在再推出这本书,会不会显得过时?
孔东梅:事实证明没有过时,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去买?我们并没有团购或者什么促销行为,都是老百姓掏自己的腰包,发自内心的花钱买的。我们也就是把不太适于今天用的(去掉了)。因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语录也好,他写的那一篇一篇的文章,一段一段的论述,有很多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对当时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今天我们不一定要选择这样的。比如很多政治性的口号、语录、标语什么的,不适合今天。对人们看了以后也没有直接的启示作用的,我就没有选取进来。
渐渐被人淡忘的时候有些遗憾
网易新闻:现在很多年青人其实对革命文化接触得并不多。您会不会担心这本书在年青人当中可能没有市场?
孔东梅:我觉得不要把它定位成革命与不革命这种。因为和平年代,干嘛老革命啊?老革命还了得吗。我希望年青人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一下我们国家过去在不远的几十年之前发生了一些什么事。
网易新闻:您觉得这本书里面,包括毛泽东的思想体系里面,在当下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什么?
孔东梅:观事、正己,就像我们身体当中封面提到的,这种为人处事,这种待人的方式,都是和我们学习、工作都用得到的地方。
网易新闻:选择这样一份事业,您觉得是您作为主席亲属的一个使命和责任吗?
孔东梅:会有一点。有时候感觉渐渐被人淡忘的时候会有一些遗憾,我觉得不应该这样。
网易新闻:外公可能给你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更多。您是怎么看待他留下的这些东西的?
孔东梅:毛泽东思想本身就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宝库。毛泽东本身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本很难读懂的书,所以要读懂他可能要花一生的时间,也许是几代人的时间。所以觉得自己也很幸运,血管里能流着这样的一个血脉,也能够参与到关于他的精神世界留下的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商业化没问题,但不能恶俗宣传毛泽东
网易新闻:作为主席家亲属的第三代,您会怎么来和大家分享毛泽东文化,在经营文化事业的时候,怎么打好“毛泽东”这张名片?
孔东梅:这张名片?很难用名片形容。
网易新闻:一个沟通的桥梁吧。
孔东梅:我不希望任何一部作品拿出来是说教型的,是告诉你谁谁谁是什么人,好还是不好。我是希望呈现历史的真实,原原本本的,把这个空间让给读者,由他们自己来阅读,来品位,来有这样一个想象的空间。如果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也就成功了。
网易新闻:(有些宣传主席思想的方式)可能会推广一些商品或者怎么样,您赞同这种宣传方式吗?有一个广告是主席爱吃的红烧肉。
孔东梅:还有红烧肉的广告呢?
网易新闻:您觉得不应该直接去宣传毛泽东思想,或者把毛泽东思想商业化吗?
孔东梅:我并不反对商业化。但是说思想也好,因为你本身做出书来要定价,要卖,本身就是一种商业的行为,否则你怎么传播?如果你不赚钱,如何维持和继续这种传播?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但是我不太赞同这种恶俗的宣传。比方说装扮成各种各样的毛主席,或者说一定要把毛家菜或者红烧肉这种概念,我觉得比较离谱。
网易新闻:可能会有一些人认为“红色后代”拿上一代的东西贩卖,或者搞过度的商业化,您怎么回应这种批评?
孔东梅:首先我刚才讲了,我不反对商业化,因为在商业时代里面,商业化也没有什么可耻的地方。另外,做事情是不是被大家认可,是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做,我觉得也不妨。否则的话,没有人推动这一块,也是非常令人遗撼的。就像我经常被人问起,年轻一代为什么不了解这段历史?你说才过去几十年,就忘得干干净净,我们来做这个工作,有什么不对的呢?作为产品,作为图书来讲,其实是一种微利的,并没有形成暴利,专门为这个事情赚钱。只是作为继续研究下去的这样一种经济来源,这是必然的。一点都不觉得可耻。
不一定非得你是什么人的后代,你就应该穿成什么样子
网易新闻:您有一段时间给一本杂志拍过一辑时尚大片,是穿着一个黑色的裙子,特别的优雅。我们后来上网看了一下网友的评论,网友他们都觉得革命家的后代应该比较严肃的形象,他们不是很能接受您时尚的造型,您怎么回应他们?
孔东梅:这没有关系,时尚,年青人都喜欢。如果我还秉承着五、六十岁上一代的那种(风格),那我不就是很奇怪嘛。我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却有那样一个时代的思维、背景,那会更奇怪。自己是什么状态,就是什么状态,是一种自然的流露。不一定非得你是什么人的后代,你就应该穿成什么,或者你就应该有一种什么状态。
网易新闻:可能很多人对毛泽东还有比较朴素的情感。
孔东梅:那可以到他那个时代去寻访符合他那个时代的一些精神象征的东西,我生活在这个时代,我有自己自我的生活方式,没有必要去那样生活。
网易新闻:您也不希望被强加成这样的?
孔东梅:那当然。
我很感动,蒋家后代也是靠个人奋斗
网易新闻:前一段时间媒体报道您和蒋介石的后代握手照片,当时您也说这是一个巧合。但我们还是想了解一下,您对他们这个家族的看法是怎么样的?
孔东梅:哎呀,很难说家族看法怎么样,只是说我曾经看过蒋孝严先生写的《蒋家门外的孩子》这本书,也蛮感动的。说实在的,确实体现了一种比较难以想象的生存空间,也非常不容易,是靠个人奋斗,没有沾任何蒋家的光,也是靠个人奋斗努力的做人、做事。
母亲是外公外婆晚年沟通感情的桥梁
网易新闻:您童年的时候是和贺子珍女士在一起度过的,是吗?
孔东梅:是的,我是在上海出生。出生以后因为我母亲要往来于上海和北京之间,我父亲、哥哥在北京生活,外公(毛泽东)也在北京,所以外婆一个人在上海,妈妈非常担心她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所以就把我带到上海去陪伴她。
网易新闻:小时候您妈妈往返于北京、上海两地。每次来到上海看望外婆的时候,是不是都会带来一些关于外公的消息?
孔东梅:对呀,因为我母亲主要是传递他们两个之间的感情的一个桥梁。所以经常也会带来外公写的信给我外婆,也会带来外祖父送的一些礼品、香烟啊,还有一些包括他的私人物品,像外公自己用过的手帕什么的。我觉得是通过我母亲传递了一种感情吧。
网易新闻:外婆每次收到这些来自外公的物品,一般都是一个什么样的反应?
孔东梅:每次外婆接到外公的信都会非常高兴,可能是她后半生最高兴的时刻,病情也会有所好转。所以人感情的力量还是很神奇的。
网易新闻:一般会从外婆这边带什么东西回到北京?
孔东梅:有,外婆也很了解外公的生活习惯,外公是湖南人,喜欢吃新鲜的蔬菜,那时候北方蔬菜很少。上海那时候买菜都要用那种蒲包,装了很多像排骨菜呀什么的,就是北京都没有的。就装一些新鲜的蔬菜、笋尖这些,托我妈妈带回去。还有我记得我外婆曾经说过,我外公是“油耳朵”,她就送了一个骨头做的挖耳勺给我外公。
外婆来到北京,百感交集
网易新闻:她(贺子珍)一生当中也有很多的转折点,您觉得这些转折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孔东梅:原因就是,你在这个时代里面嘛,又是这样一个伟人身边的一个女人,妻子。必然要奉献、付出,这是不可避免的。单纯的归结到她的个性我是不会完全赞同的。当然她的个性很强,外公的个性也很强。但是这跟整个的大的时代还是紧密相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