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播报
话说河北内长城(组图)
2024-05-11 09:32:06
来源:网络
作者:河北日报记者 王思达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长城,在河北境内绵延近2500公里,行经除沧州、衡水以外的9个设区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明代长城,至今保存下一大批雄关要塞。

    但许多人并不知道,明代在河北境内修建了两条长城。一条是自山海关老龙头开始向西延伸的外长城,另一条则是起自怀来陈家堡、由北向南纵贯冀西山区的内长城。

    河北境内的内长城和外长城一起,构成了当时守卫北京的重要防线。

2024年2月拍摄的唐县倒马关。 河北日报记者 王思达摄

    守卫都城的第二道防线

    在邢台市内丘县侯家庄乡小岭底村西海拔1400多米的山梁上,有一段久经风雨侵蚀的古墙。

    古墙由粗条石和白灰砌成,东南、东北两角向南北两侧伸出两段毛石墙,与两侧悬崖峭壁相衔接,宛如一只展翅的雄鹰。

    登高远望,崇山峻岭之中,古墙地势之险要尽收眼底。不远处的一块指示牌上明确标记着这段古墙的来历:明代鹤度岭长城。

    邢台的深山中也有长城?来此的游客不免发出疑问。

    其实,在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四市的西部山区,都有明长城分布。这些长城,均属明代内长城。

2023年11月拍摄的邢台鹤度岭长城。 河北日报记者 王思达摄

    什么是内长城,它与人们熟知的东西走向的长城有什么区别?

    这还要从明代边疆防御体系说起。

    明朝初期,为了抵御蒙古鞑靼部的侵略,明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立了九个军事重镇,即辽东镇、蓟州镇、昌平镇、宣府镇、大同镇、榆林镇、宁夏镇、甘肃镇和太原镇,统称“九边”。

    “九边”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们主要分布在明朝的北部边疆地区,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北部,河北北部和内蒙古南部。

    “九边”镇守边疆,除了倚仗军队,还有在当时被称作“边墙”的长城。

    在明王朝存续的270多年间,与漠南、漠北蒙古的战争几乎没有中断过。与之相对应,在明朝统治的大部分时期,对长城的修筑和加固也几乎未停。

    明代长城到底有多长?数据显示:其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其中,人工墙体的长度为6259.6公里,称其为“万里长城”可谓实至名归。

    2006年,国家文物局启动长城保护工程,指定河北及甘肃两省为长城资源调查试点省份全面展开明长城资源调查工作。

    “我们从秦皇岛的山海关出发,顺着燕山、太行山走下去,沿着长城行走了1000多公里。”河北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专家、河北省长城保护协会会长孟琦介绍,通过这次资源调查,有关部门基本摸清了河北长城资源家底及保存状况。

    调查显示,河北境内的明长城,东起山海关老龙头,西至怀安县马市口,南至邯郸武安。

    总体来说,河北明长城主要有两条:一条从山海关老龙头开始,先向东北,在与辽东长城交会后折而向西,经秦皇岛、唐山、天津、承德、北京、张家口,直到山西边界,即外长城;另一条从怀来陈家堡起始,自北向南,经张家口、保定、石家庄、邢台至邯郸,纵贯冀西山区,进入山西境内,即内长城。

    这两条长城,分别属于“九边”的蓟镇(包括嘉靖三十年于蓟镇管理范围内增设的昌镇和真保镇)和宣府镇。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外长城总体为东西走向,可以防御北方少数民族自北向南的进攻。而内长城自张家口进入保定后,基本沿太行山修建,总体呈南北走向。”孟琦介绍。

    内长城的修建,和明代的一场历史事件密不可分。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率军北伐,在土木堡,蒙古瓦剌部以3万士兵击垮明朝50万军队,并俘虏了御驾亲征的明英宗,史称“土木堡之变”。第二年,瓦剌部挟英宗南下,攻破紫荆关后转向北进攻北京。

    在兵部尚书于谦的带领下,大明艰难地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但也意识到仅凭外长城一道防线是很难抵挡蒙古骑兵冲锋的,于是在外长城与京师之间再修筑一条作为首都第二道防线的内长城,就显得十分必要。

    “明朝虽然在王朝建立之初就开始修长城,但真正大规模、全面修筑长城,是在英宗统治时期,特别是‘土木堡之变’后。作为第二道防线的内长城,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修建。”孟琦介绍。

    时至今日,沿我省太行山东麓自北向南搜寻,人们依然可以一睹明代内长城风采:

    保定境内的明代内长城主要分布于涞源、阜平、涞水、易县和唐县,比较有代表性的为紫荆关段、乌龙沟段、白石口段;

    石家庄境内的明代内长城主要分布于平山、井陉、赞皇,比较有代表性的为凉沟桥、段岭关;

    邢台境内的明代内长城北起内丘县的嵩都岭,南至沙河市的黄背岩,比较有代表性的为鹤度岭、马岭关、支锅岭、清风岭;

    邯郸境内的明代内长城位于河北内长城最南端,主要分布于武安、涉县西部及北部。

    “内长城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城墙并非人们想象中那样连绵不绝。”孟琦表示,如保定易县、唐县、阜平的长城,三县原本修筑城墙就少,多以山为险,在山谷处修筑一段墙体和城堡敌楼,而以关口、楼台相连构筑预警防御工事。

2021年6月拍摄的涞源白石口长城。(本报资料片) 河北日报通讯员 孟海英摄

    战略要冲“内三关”

    古代长城因军事防御需求而修筑,关城,正是长城防御体系中重要的防御据点。

    关城均修筑在有利防御的险要地形地势之处,通常由掩体、吊桥、战备仓库、草料场等构成。这些关城像一座座城堡,可以储备足够的兵器、粮食等军用物资。

    明代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总数近千处。而在内长城这条防线上,最重要的关城莫过于被称为“内三关”的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

    其中,居庸关位于今北京市怀柔区,紫荆关和倒马关则均位于今河北境内。

    欲理解“内三关”之重要,要先从太行八陉讲起。

    陉,意为山脉断裂的地方。河北北以燕山为屏,西以太行为靠,北部山区地处古代农牧文明交融地带,燕山与太行山两道屏障,是历代王朝倚重的天然屏障。

    太行山延绵千里,千峰耸立。古代晋冀豫三地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即为太行八陉。

    内长城自位于燕山、太行山接合部的北京军都山起始,先向西、再向南沿太行山修筑。太行八陉,自然成为内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中之重。

    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所扼守的位置,对应的正是太行八陉中位置最靠北的三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

    紫荆关,位于保定易县城北的紫荆岭上,是扼守蒙古高原经大同通往北京的重要关隘。在北京作为金中都到明清京师的几百年里,紫荆关一直是不容有失的重要屏障。

    史料记载,紫荆关始建于战国时期。因地理位置险要,在紫荆关建成后的2000多年时间里,曾发生战争140多次。

    “土木堡之变”后的1449年,瓦剌部裹挟明英宗攻陷紫荆关后,转而北上,险些攻破北京城。

    这次惨痛教训,让明朝对紫荆关的重要地位有了切肤之感。

    此后,明代在修筑内长城的同时,不断增修紫荆关,逐渐建成完善的整体防御工程——以关城内真武山为中心向四外延伸,形成4个不规则的城圈,可各自为战,也可互为呼应,关墙总长1.8万多米,有城门9座,水门4座,战台19处。

    与之同时,紫荆关的防卫力量也不断提升,据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翁万达所记,紫荆关驻扎官兵3671人,周围隘口驻扎3620人。

    然而,这些努力并未能保证大明江山永固。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破紫荆关,北京城继而失守,崇祯皇帝自缢。

    到如今,紫荆关长城仍以明代遗存为主,现存关墙1.2万米,城门3座。

    自紫荆关沿内长城南下,过涞源到唐县,就到了“内三关”中的倒马关。

    倒马关,地处唐县境内的飞狐陉上,扼守着黄土高原通向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关于倒马关之沿革,《中国长城志》这样记载:“倒马关所处位置,战国时称鸿之塞,东汉时置关,称为常山关。北魏时叫铁关,也称鸿山关,明代后通称为倒马关,目前所见关城为明代所建。”

    历史上,倒马关最有名的典故来自宋代杨家将的故事。倒马关关城未直接与明代内长城相连,内长城主线在关城北插箭岭一带。传说当年宋辽激战倒马关,辽不敌,提议退军到箭落处,杨六郎一箭射到30多里外,于是有了插箭岭之名。

    今日所见倒马关为明代修建,整座关城依山就势而建,有上下两城。下城位于今日倒马关村,上城则在下城西北2公里的上官岭。

    史料记载,倒马关上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今仅存城堡残迹。《西关志》显示其原貌为:“正城一座,砖石修砌,周围七百六十四丈,东、西门二座,圈城二座,水门一空。”

    1449年,瓦剌部攻打北京城未果撤兵时,倒马关是退兵路线之一。在倒马关,明将石亨、石彪调整兵力,合击敌军,获得大捷。明李梦阳诗云:“单于痛哭倒马关,羯奴半死飞狐道。”

    明景泰三年(1452年),因倒马关上城狭窄而修建下城,建成后,上城仍有屯兵,但关隘重心移到下城。下城建成后,倒马关统辖从吴王口到插箭岭一线长城隘口。

    到如今,倒马关关前有保定通往山西灵丘的公路,倒马关之名刻在路边、桥头和隧道口。坦途通行已久,“倒马”早成往事。

    抗日战争显神威

    内长城的军事意义不止体现在古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军民在河北内长城沿线浴血奋战,诠释了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长城精神。

    作为八路军出师抗日后的第一个大胜仗,平型关大捷为世人所熟知。为这场大捷打下重要基础的,是倒马关之战。

    倒马关作为内长城的重要关口,是西通平型关的交通要道,为确保在平型关歼灭日寇,八路军115师决定在平型关战役打响前,先期占领倒马关,以阻日寇东援。

    1937年9月23日,八路军115师骑兵营带着“务必于24日8时前占领倒马关”的任务,向倒马关出发,于24日早7时到达倒马关。

    骑兵营到达倒马关时,发现日寇板垣师团一部已占领长城关西碉堡,另有日寇百余人由长城北坡向倒马关爬进。紧急关头,骑兵营营长刘云彪当即命令二连攻碉堡,又以一个连的兵力抢占制高点,以阻击登山之敌。最终,日军被迫放弃倒马关向南逃窜。此次战斗歼敌数十人,骑兵营伤6人牺牲4人。

    倒马关之战规模不大,却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敌后第一战,它的胜利,为之后的平型关大捷奠定了基础。

    倒马关西南数十公里处,是位于内长城沿线的涞源县雁宿崖、黄土岭。这两个地名,同样因抗日战争中的两场著名战斗而闻名。

    1939年10月25日,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中将旅团长阿部规秀派辻村宪吉大佐率领1000多名日伪军进犯涞源城,准备分三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雁宿崖拥有两山夹一谷的险峻地形,因此我军决定在此设伏歼灭东路之敌。

    根据日军来犯情况,时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设计在白石口诱敌深入,将日军引入雁宿崖伏击圈。这一战中,我军集中优势兵力,以10比1的兵力猛烈攻击陷入伏击圈中的敌人,战至下午五点左右,基本全歼这股日伪军。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中红网-李月新:华夏精短文学会华北分会挂牌(组图)
·下一篇:无
·国防公开课《钢铁长城》——红色研学传薪火
·长城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丨长城红色精神传承之旅
·长城主题精品旅游线路丨天津市:红色精神·壮阔长城
·长城主题精品旅游线路丨河北省:长城抗战·红色研学
·长城主题精品旅游线路丨河南省:“红色太行·见证峥嵘岁月”赵长城之旅
·长城主题精品旅游线路丨陕西省:重走陕北红色长城·追寻先辈革命足迹
·长城主题精品旅游线路丨甘肃省:长城起首·红色传承
·长城主题精品旅游线路丨辽宁省:万里长城东起点·保家卫国出征地
·纪念喜峰口长城抗战(组图)
·韩杰、刘伟、安继元:学习《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体会之一 强国富民先铸魂、筑
河北红色文化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河北红色文化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河北红色文化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河北红色文化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