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委、湖南省军区政治工作局联合出品的国防公开课《钢铁长城》播出。该片通过大学生师生研学团探访视角,立体呈现新时代“钢铁长城”背后的厚重历史底蕴,引导广大观众深化爱国爱军情感、强化强国强军责任感。
开片,研学团师生沿着近乎垂直的碎石城墙,艰难地登上北京明长城箭扣段。他们通过观看历史情景剧的形式,走近戚继光重修长城防务、八国联军侵华控制山海关防御权、平型关大捷等与长城密切相关的烽火岁月。从古长城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民同心共铸的“钢铁长城”,研学团师生从历史情景剧的演绎中,深切感受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的强大凝聚力与战斗力,真切感受了长城作为中华民族象征所承载的精神内涵。聆听着“钢铁长城”振奋人心的动人往事,研学团师生满怀期待地踏上此次红色研学之行。
该片主体内容为三个专题:“一尊大炮的诉说”“一座营盘的底气”“一颗种子的力量”。
第一专题中,研学团师生来到虎门沙角炮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在有“海上长城”之称的虎门沙角炮台,他们被年近古稀的守将陈连陞、率600余名官兵与数倍于己的英军殊死搏斗,最终英勇就义的事迹所打动。矗立在“血”字形“芷江受降纪念坊”前,他们被抗日战场上、身上绑满炸药冲向敌装甲坦克的新四军战士视死如归的精神所震撼。从虎门沙角炮台陈列的锈迹斑斑的旧式大炮,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展出的缴获敌人装备,再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的新型坦克、战舰、战机等装备的模型、影像,研学团师生直观感受到中国国防从“钢少气足”到“钢多气盈”的发展历程。站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在党的旗帜下前进——人民军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中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展墙前,研学团师生齐声诵读:“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卫国戍边烈士陈祥榕这句质朴的真情流露,在研学团师生铿锵有力的声音中焕发出独特的感召力。他们由衷体悟到,先进武器装备与敢打必胜的士气底气相辅相成,是铸就坚不可摧“钢铁长城”的厚实保障。
在湖南永州蓝山,一辆大巴车徐徐驶入一个山村。几位身着老式军装、神采奕奕的老兵缓缓走下车,守候多时的当地老人纷纷上前。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兵们曾驻守于此。他们所在的这支部队,是武警蓝山中队的前身——“五号哨所”。研学团师生在新老两代官兵的带领下,探访“五号哨所”和武警蓝山中队两个营盘,开启第二专题研学之旅。“老班长,山路这么陡,要不我背您吧。”“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走这条路,还是让我自己走完吧。”老兵坚持自己攀登。在浓雾弥漫中,大家抵达“五号哨所”。哨所位于寒冷、险峻而贫瘠的山头,交通闭塞,师生们对曾有人在此驻守感到惊讶。老兵们和村民们围坐一起,深情回忆了那些日夜联合执勤、共修营房、相互提供物资的军民鱼水深情。寻访途中,一位老兵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张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老照片。这张照片述说着当年村民们为支援条件艰苦的哨所,从自家并不充盈的米缸中挤出粮食,挑上担子,冒着山路陡峭的危险,为哨所送去温暖。与此同时,大家还看到了一张拍摄于2013年的照片。照片中蓝山中队官兵冒着生命危险,为遭受泥石流灾害的群众送去500公斤大米。相似的场景,生动书写了军爱民、民拥军的深厚传统。为感受军民守望相助的动人细节,武警蓝山中队官兵与研学团师生还展开了一场挑粮上山比赛。研学团师生在大汗淋漓中,切身感受到当年哨所官兵生活的不易。
在第三专题研学活动中,研学团师生与《逐梦海天——记“人民英雄”张超》一书的作者刘子华,踏上了前往张超故乡湖南岳阳的旅程。在张超母校岳阳七中,听到教官喊:“张超!”“张超国防班”的学生们齐声应答:“到!到!到!”这一幕,让研学团师生感受到英雄的精神在青少年的血脉中流淌。作为比岳阳七中学生大几岁的哥哥姐姐,研学团学生深受触动:英雄张超正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岳阳七中学子立志投身国防和军队事业,为国防贡献青春力量。“你从那和平战场走来,视死如归是不变的军魂……”在岳阳七中师生为张超创作的歌曲《你从这里走来》的激昂旋律中,热爱国防、投身国防的信念也更加深入研学团师生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