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父亲照片,军官证。
作者母亲照片(前排着军装者)
作者父母从军时着军装照片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当今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是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非的闻名之作。百余年来,这首具有浓烈恋爱情调的诗,曾感化激活过世间无计其数的热恋情侣,在情爱跑道上,心心相印,海誓山盟。
我们家父母那场恋情经由,当年也曾那般热烈浪漫,忠贞不渝,令人赞美。但并非发生在和平年代,而是拥有别样的“火药味”色彩,其根植于那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月里。
我的父亲曹志田原籍在江苏省阜宁县陈集乡小曹村,16岁就在当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于1941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新四军老战士。当年父亲始终拼杀在前线战场上,作战勇猛,多次立功受奖,是位营职军官。其相貌英俊,是典型的苏北帅哥。
母亲则是东北野战军39军卫生部的女护士,而他们两家远隔千山万水,又是怎样成婚建家,从此走在一起的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去营口大石桥镁矿寻访父母的老战友田凤武叔叔,在闲聊中,无意之中获得父母相识经过,今天不妨拟出专稿,亦是对父母革命生涯的深情追忆。
1949年夏秋之际,正值新中国建立前夕,驻守在河北省境内的东北野战军一部,在与国民党残匪作战中,父亲被流弹炸伤,当时田叔是营部通信员,曾亲自护送父亲到军部所属卫生队治疗,而当时负责救护工作的是一位俊美秀丽,五官端正,军容整洁,操满口东北口音的女护士。
此后经过多方医治和这位护士的精心护理,父亲伤势得到较大缓解。特别是这位从未谋面女护士昼夜监护,忠于职守及拥有的那颗纯结的心灵,深深牵动着父亲“向东北进军,向交通要塞进军”那颗单调孤独的心镜。致使父亲这位28岁的青年军官,对呈现在眼前21岁的女护士生发爱慕之情。在后期疗伤日子里,双方在相谈中获知,父亲是1942年在苏北参加新四军三师,1945年抗战胜利后转战东北。因战争信息闭塞,家中寡母生死不明。而那位女护士籍贯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城,1948年参加东北野战军,系贫苦家庭,有一弟弟也是新入伍的东野战士,他们苦难家庭背景和共同的革命理想与追求,通过相互倾述,使两位年青军人的心,已紧紧地凝聚在一起。隔时,父亲伤愈返回营地。经上级批准,即开始与远在后方卫生队的女护士确立恋爱关系。
当年,为了表达爱情,父亲将一块布料,托营部通讯员田叔亲手送到女护士手中。由此,两者相敬相慕,书信频频,真诚相爱,于全国解放后1950年10月初,在辽阳39军驻地,由辽阳市刘市长批准,携手走进婚姻殿堂。而那位护理父亲疗伤的东野女护士,不是别人,正是我的生身母亲王云。
那天听田叔讲述这段家史时,田叔老伴田婶深情对我说;“你父母的爱情是在战火中生根,又是在和平年代开花结果,是正宗的革命家庭。”
父母成婚后,蜜月未滿,朝鲜战争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在党中央战斗号角指引下,夫妇俩滿载着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雄心壮志,于1950年10月19日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出国作战,奔赴朝鲜前线,亲身践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由朝鲜回国后,随军转战辽西建平,北镇,黑山兵役局(武装部),于1958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从此,夫妇俩携手前行,相依相伴,倾心养育了我们6个子女,积极为党的事业奔波直至终老。父母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继辞世,骨灰安葬于他们生前工作.战斗过的辽西这片热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