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医学影像技术日益成为临床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它使临床医生对人体内部组织结构和病变部位的观察更直接、更清晰,确诊率也更高。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放射性核素成像和PET-CT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现代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变革。但是,尽管这些影像技术能够透视到机体内部的各个方位,但多属于机体局部组织形态结构的图像,并不能完全反映机体组织的功能性变化,也不能够通过一次成像便可以了解整体及多个组织器官之间的功能和病理变化状态,而且射线、放射性核素、电磁波等对人体均可能造成潜在的辐射伤害。
医学数字红外热成像技术(medical digital infrared thermal imaging technology),它在兼有上述影像技术特性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一次成像就能够了解人体各个系统功能状态的变化,更早于结构影像的改变,检测快速简便、绿色无创、节能低耗、信息丰富便于储存和网络化管理。除可以用来对人体各种疾病状态做出系统评估外,还特别适合于亚健康状态的检测评估及早期疾病的风险预警。这项技术在国外发展更早更快些,上至医学院校、科研部门,下至医院、诊所,仅日本就有1 500多台,韩国450余台,国外建立了医学索引、数据库(Index Medicus;Medline)。虽然中国科学院也建立了人体红外医学影像数据库,但在研究与应用和普及上,与技术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据不完全了解,我国拥有量不到200台,使用情况也不尽理想,专业人员非常缺乏,技术水平不高,没有标准化的培训及培训机构,图书市场看不到此类参考专业书刊。为此,我们将10年来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梳理成册,起到抛砖引玉之效,同行读者收益,普通大众了解。并希望对本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书主要内容是以我们的经验和体会为主线,偏重于实际应用。譬如在人体热态分布特征和健康评估一章中,强调了体表温度分布的变化特点,即体表的热态分布规律,而不仅仅是体表的温度变化特点(其概念和意义参见附文),并应用数字红外具有温差“步进”成像特点来分析判断人体热态变化规律的重要性,这些基本概念,临床专业人员在阅图诊断时应该认真学习和掌握的。同时强调了热态差值(thermal difference,国际标准称为ΔT)概念,这是实现标准化诊断的关键。对每幅热成像图的ΔT提到了正常值与不正常值之分,但没有提出具体的数值,这是为了避免一家之说,也是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最缺憾之处,需要完成大量的实例数据充实完善才能定论,期望大家共同研究开发,形成统一参照标准。
本书另一特点是综合了组织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及热成像学等方面的知识,附有图谱比较和标识,尽可能做到形象直观,同时分为6个专科系统进行描述,并整理了400余幅图谱,在同类书刊中也是一项新的补充。
此外,在中医药应用与研究的内容中,对中医具有代表性系统理论思想“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立论与脏腑热态变化相关性研究,通过数字红外热成像检测和个案分析,发现了它的红外热成像特征;对病毒性肺炎、肺癌等一些难治性疾病病机与防治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可以从中得到借鉴。还有对艾滋病中医药疗效的评价,对心理健康的红外热成像数字化检测评估,以中医理论诠释心理状态与脏腑功能、经络变化的相关性,新的发现让我们兴奋不已,更增添了一份对中医学博大精深知识体系的崇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