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云娥教授
•红外医学首次提出生命的基础序列信息和功能信息与中医的阴阳五行、寒热、虚实、表里,中药的归经、性味、阴阳、厚薄理论和假说相关联。用其人体能量空间分布定位定量分析技术(中医可视化信息智能服务云系统)展示和迈出了几千年来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过程数据化,标准化、流程化和智能化的第一步。
•红外医学提出了将现代解剖生理、分子生物和生物化学理论与中医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和气血津液理论,通过红外医学功能影像学和红外医学中医功能影像学概念融合为新系统功能医学的假说。
•21世纪新能量医学的研究把中医临床诊断治疗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中医学的循证医学研究有了属于自己的科学工具,中医临床医学有了自己的影像学---中医功能影像学与组学。
红外医学智能中医服务云介绍
(一)红外医学创始人及研究成果介绍
袁云娥,教授, 1976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医学系,原任解放军总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现任北京现代数字红外成像技术研究院院长。执着红外医学影像技术临床研究近20年,期间研发了系列红外医学热态分析软件,提出了中医可视化新概念,主编出版了属国内第一本《医学数字红外热成像技术概论》专著,发表了关于亚健康概念与范畴、亚健康评估技术研究等多篇学术论文,2008年获国家科技部成果三等奖及“科技奥运”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现任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红外医学发展专项基金主任委员、北京亚健康防治协会秘书长等职。
1.红外医学早期探索阶段
1993年,担任解放军总医院训练处、研究生处处长,负责全院培训和研究生教育; 2000年,调任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探索从整体角度评估人体健康的方法,开展全军亚健康状态的调查评估与防治研究工作; 2002年,引进了TTM(DTA技术前身)红外医学热成像技术、生物微磁场共振检测技术开展亚健康状态评估研究; 2005年,创造性开展中医药可视化研究,提出中医影像学的概念,对五脏六腑、十二条经络空间热态(能量)分布进行定位定量自动化分析,研发成功ATA(Automatic Thermal Analysis)中医辅助诊断系统;
2.红外医学理论成型阶段
2007年,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艾滋病防治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应用ATA技术对AIDS证侯与中医药疗效评价的研究; 2007年,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合作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财政部下达的关于“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开展肿瘤中医辨证的规范研究”课题; 2008年,于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开创“多伦模式”,成为新型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样本。基本内涵为:以当地中医技术力量为基础,以中医“治未病”为核心,以ATA技术为载体。真正发挥中医“简、便、廉、验”特色的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社区的全新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 2010年,中医药可视化研究的核心技术——红外医学热影像技术,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升一批、改造一批、开发一批”中医诊疗设备项目; 2013年,出版《医学数字红外热成像技术概论》专著(郑州大学出版社),这是国内外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一本学术专著,填补了空白;2013年8月30日,《人民日报》 第1352期内参,报道了数字红外成像技术打开中医理论“黑箱”中医可视化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引起中央领导重视; 2013年12月7日,在北京市民政局申办并正式批准成立北京现代数字红外成像技术研究院,在国内为首创;
3.红外医学的市场化阶段
2014年4月,获得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产业处天使投资资金资助,成立西安观谱红外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医学数字红外设备; 2014年9月,研发完成DTA-301B型便携式医学数字红外设备7台样机,并向陕西省药品器械监督局申报并获得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2014年12月之前,完成6个DTA〔Digitel Thermal Autoanalysis,简称DTA〕软件国家著作权批号; 2015年4月,与第三军医大学数字医学研究所、北京航空大学生物工程研究院、计算机模拟研究国家实验室共同研发数字人及热态层析研究; 2015年5月,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启动红外医学发展专项基金工作; 2015年6月,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西安观谱红外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医学计量标准实验室(实验室设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工程中心); 2015年9月,手机红外开始进行研发测试阶段
4.袁云娥教授红外医学的原创性发现
乳腺癌早期筛查:乳腺肿瘤患者除乳腺局部热态差值异常外,其三焦热态分布序列、肝、脾肾热态差值、足少阴肾经红外轨迹、子宫穴热态差值等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
艾滋病动态检测:AIDS患者整体热态分布紊乱,督脉与任脉热态差值倒置,病变主要环节位于中焦肝、胆、脾、胃以及下焦命门和膀胱,ATA热态显示中焦寒凉,下焦湿热;
深静脉血栓(DVT):肢体深静脉栓塞患者,检测栓塞部位与血管加压超声或血管造影的吻合率高达百分之96.87。(广州钟南山院士团队成果)
子午流注规律:中医子午流注理论认为人身之气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时,据此可以推算出什么疾病应当在什么时辰取什么穴位进行治疗,红外医学热影像技术24小时全程监测健康人经脉影像的研究发现,人体经脉存在与昼夜相关的阴阳开阖、男女差异现象。
牧区肝包虫病的早期检测:利用红外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使用DTA-301A便携式红外检测设备,发现早期肝包虫病患者脾脏和肝门静脉区异常热源,结合皮试结果,可准确筛查和发现早期感染肝包虫病患者,从而为药物早期干预、早期预防赢得宝贵的窗口区,可大量减少牧民因肝包虫病感染致死、致残及致贫率。(此项成果获得了青海自治区科技厅卫生厅领导的充分肯定。)
5.红外循证联合攻关态势
袁教授近20年的研究成果,人体快速热态自动分析(即DTA)系统,是基于《医学数字-红外热成像技术概论》,采集2000余名军队新兵战士的健康评估红外影像数据,与近10万余人次及上万疾病人群的临床循证信息,进行比较研究,建立了标准化常模数据库。
现已对女性乳腺疾病、孕妇胎儿监测、老龄人口的心脑血管、心脏病等疾病建立了丰富的临床数据、在应用上极大快速的实现了慢病四预,早发现、早预测、早预警、早治疗,提升了人们生命质量,愉快享受幸福美好生活。
2015年4月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设立了红外医学专项发展基金,自此提出了一门新的学科,这是一门中医、西医、物理学、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医学、生命医学、生态医学。创建人是由北京现代数字红外成像技术研究院院长袁云娥教授研究团队历经16余年的研究成果积累,特别是当今在以疾病诊疗为中心转向以关注生命健康发展的转折时期,构建与布局绿色生态大健康产业已成为中国新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一个以红外医学为原创核心技术提出中医可视化新概念,研发了与DTA匹配的中医影像诊疗设备,创建了产、学、研为一体、互联网+红外医学+中医可视化大健康服务云商业模式,形成三位一体支柱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具有原始创新和自主持续研发能力。布局如下:
(二)红外医学与中医可视化
现代医学主要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三个部分组成。在医学科学化过程中,现代医学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又呈现重新组合的趋势,新理论新技术推动医学向前发展,医学已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实践已经表明,生命科学将成为当代科学中的带头学科;而中医学的整体能量医学理论将对医学的发展重新起主导作用,并和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结合,带动医学各领域的发展,加速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学科理论与技术的更新,使整个医学面貌发生根本改观。红外波是一切物质运动产生的热能量的电磁波表现形式,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被美国和欧洲大规模使用在军事和其他工业领域里,70年代末欧美试图把它用于医学领域,但1989年被美国政府的一个研究报告给否定了,理由是红外检测太敏感,假阳性太多。自那以后,只有少数医疗和研究机构继续使用和发表文章。但美国政府和GE公司则继续对其进行不间断的研发并将其定为21世纪的重要医学技术并将其研究成果做为商业机密不予公开。袁云娥教授, 1976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医学系,原任解放军总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现任北京红外研究院院长。执着红外医学影像技术临床研究多年,期间研发了系列红外医学热态分析软件,提出了中医可视化新概念,主编出版了属国内第一本《医学数字红外热成像技术概论》专著,发表多篇相关论文,2008年获国家科技部成果三等奖及“科技奥运”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于2014年提出红外医学学科创建,并结合互联网技术将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数据化、标准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辅助工具,同时为现代医学应用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功能数据和影像检测服务。
红外医学+中医可视化的21世纪的新医学已经展示给我们一个光辉灿烂的前景。相应地,红外医学将作为中医学和西医学的桥梁学科,将微观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形态、功能和代谢的改变及其机制研究,随着生命科学和红外医学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从细胞分子水平深入认识人体重要疾病的病理学机制,与宏观生命系统与整体功能医学的密切关联,进而推动疾病的分子诊断与宏观监测并将会因为红外医学的创建和临床应用,已成为21世纪国际医学研究的重要热点和发展趋势。红外医学肩负着吸纳新技术并将其向临床推广应用的使命,也将成为绿色生态惠民基础医疗保健的基本保障,也是本学科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发展趋势,也会成为我国中长期科技规划中的“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与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中规划的重要发展目标,并争取在重要疾发病学和治疗学基础研究方面继续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
红外医学是一门年轻而极具发展潜力的学科,具备未来成为新型医学奠基的可能性。红外医学的发展主要包括红外医学的基础性研究和红外医学学科性建设。这里需要明确指出的是:红外医学学科建设的范畴,绝非简单的红外热成像技术,而是包括红外医学影像学、热代谢能量医学、红外诊断学、中医可视化临床基础医学、红外频谱治疗医学、以及以细胞组织、器官和器官系统的代谢功能序列状态为基础的现代整体功能医学等学科。红外医学的建立,可以第一次使人类同时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整体上观察研究生命状态下人体在病理生理状态下能量代谢、热序列状态的改变,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使其数字化,可视化,在大数据和多系统参数的新坐标体系下,重新探索和审视整个健康医学领域内的,所有已经建立和发展的相关学科,从而带动和推进人类生命健康方面的多领域的技术创新与革命。
(1)红外医学学科创建方面已有的工作基础和水平
红外医学的学科创建由原解放军总院基础研究所原所长袁云娥教授的研究团队学院中科院西光所和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为主体,并联合北京、江西、成都、广州等中医药大学第三军医大数字人研究所,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生物工程研究院、计算机模拟国家实验室等从事红外影像学和医学临床诊断和中医治疗研究的优势力量,形成一个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学科创建团队。
红外医学学科创建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已经形成了以学科创建带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全面发展格局。2001年以来,袁所长带领的红外研究团队承担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国家“973”计划、“863”项目、卫生部项目、获得18个软件著作权和一批相关专利。
在2013-2015学科创建期间,与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成立了西安观谱红外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红外医学标准探测器标准和系统的研发,并共同与解放军总院成立了红外医学光学影像标准实验室,还与国内外知名学者和研究所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为学科发展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奠定了重要基础。
近年来,以北京红外研究院为依托,红外医学学科创建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形成以红外医学影像学、中医可视化临床基础医学、红外诊断学、红外频谱治疗医学为基础,以细胞组织、器官和器官系统的代谢功能状态为参照的现代整体功能医学的发展态势,并围绕重要疾病和重要器官生命活动的病理、病机和生理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红外医学在健康、亚健康、临床前期和临床期异常热态分布与细胞组织器官生理和病理学研究方面
红外医学以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为研究对象,致力于早早期、早期和临床前期的各种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细胞组织、组织器官和器官系统生理和病理新陈代谢功能热态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该研究通过对人体的热态空间定位定量,将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的热态空间分布序列进行关联比较,并对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多系统关联与失序性进行了深度研究,并建立了初级相关模型和分析软件,此研究完全为原创性成果,是当下国家倡导的“万众创新”的技术驱动性的原创性研究。
随着21世纪信息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生命科学单纯研究微观某一方向(基因组,蛋白质组,转录组等)已无法解释人的健康、疾病和客观世界对其相关影响的问题,红外医学学科创建通过红外医学影像组学这一概念提出从人的整体功能代谢的角度出发去研究人类组织细胞结构,基因,蛋白及其分子间相互的作用与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及多系统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整体分析反映人体组织器官和代谢功能的状态,为探索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早防早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3)红外医学在中医可视化数字化研究方面
由于近百年来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渗透(也是制约中医优势发挥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中医的现代方法学还未完全建立,现代科技发展的水平还不适应或没有融入中医多学科的建设,以致中医落后的技术体系制约着其自身的发展,支撑中医实践的技术进展缓慢。
因此,中医药要发展,就必须借助现代科技促进中医技术手段的跨越式发展,并建立中医的临床科研体系。以人为中心,以临床数据为导向,以假说和模型为驱动,将临床研究与计算机模拟研究相结合,二者交替并螺旋式上升。在此过程中,辨证论治可以充分实施,同时,其实施中产生的数据又将成为发现新信息和新知识的源泉,而新发现和新理论又回到实践中指导新辨证论治实践。
天人合一(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的生命由宏观天体动力与微观化学分子团结构空间和电磁场负熵耗散升降出入空间结构共同组成。人的生老病死均是这一开放的巨大超复杂自组织系统的失序和偏离造成的。
红外医学首次提出生命的基础序列信息和功能信息与中医药的阴阳五行、寒热、虚实、表里、归经、性味、阴阳、厚薄理论和假说相关联,用其人体能量空间分布定位定量分析技术(中医可视化信息智能服务系统)展示和量化了几千年来的中医基础理论,首先提出了将现代解剖生理、分子生物和生物化学理论和中医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和气血津液理论,通过红外医学功能影像学和红外医学中医功能影像学概念融合为新系统功能医学的假说。21世纪新能量医学的研究把中医临床诊断治疗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中医学的循证医学研究有了属于自己的科学工具,中医临床医学有了自己的影像学---中医功能影像组学。
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是整体辨证观和动态平衡观。红外医学中医可视化技术可以获得连续的、动态的、以红外波为载体的人体新陈代谢能量空间分布定位和定量信息,因此,可以用红外医学中医可视化技术来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如藏象经络学说和辨证诊断研究,在方法论二者是吻合的。而且红外医学中医可视化技术的特点是人体三维能量传递和表面分布的收集和分析,也符合中医“有诸内必形诸外"、“司外揣内、以象察脏”的诊断思想。将红外医学中医可视化技术与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相结合,对人体代谢的能量分布进行模型建立、软件设计、定位定量分析,对中医脏腑、中医能量、中医经络进行解读和测量,将经络、穴位、阴阳、虚实、寒热等,通过红外数字化影像展示給世人,实现了中医理论的可视化与数子化,继而创建长期以来这些曾被认为“很玄”的、不科学的中医理论,有了自己的可视可量的数据化标准体系。
2000年,为了加强亚健康领域的研究工作,解放军总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开始调整研究方向,在“十五”课题中增加了亚健康领域的研究内容,并开始在国内期刊陆续发表系统论述亚健康的学术论文。
在研究过程中,袁云娥和她的研究团队还发现,红外热像还与中医学理论存在比较好的关联关系。如中医古典理论提出了“左为阴右为阳”的立论,与红外热像检测就发现健康人左手心劳宫温度较右手劳宫低0.2度的现象;还有中医理论中的“督脉为阳经之海,任脉为阴经之海”与红外热像检测也可发现健康人(处在阴阳平衡状态)督脉的热辐射值略高于任脉热辐射值的现象,而阳亢或阳虚症候出现时,则检测到高于或低于正常的热辐射差值;当心肺脾胃等脏腑发生不适时,相对应的脏腑、经络和穴位都会出现中医理论所阐述的变化。当然,仅仅通过上述红外热像现象阐述中医理论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中医核心理论的阐释还需要更强大的载体或工具,还需要通过扎实的基础研究和人群应用研究建起中医症候与红外热像特点之间的关联关系。
2006年以来袁云娥团队与中医科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先后完成总后卫生部指令性课题2项、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射击队备战奥运三年滚动研究课题,总装备部航天人员健康评估课题、中医药治疗AIDS疗效评价课题和中医肿瘤治疗疗效评估等课题,在亚健康评估技术的研究领域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在临床和中医领域的应用,获得了突破性的研究进展。对几千年来中医理论阐述的能量状态进行空间定位定量,使我国的中华瑰宝-中医药学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它的科学魅力,中医黑箱终于打开了它的大门!
中医临床诊断流程的数字化和标准化,使古老的中医学又一次辉煌再现在21世纪人类战胜各种重大疾病的主战场上。我们将秉承“传承国粹、发展中医”的整体战略,使全世界人民领略古老东方的养生哲学与医学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