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一直对中国的旧私塾教育和资产阶级的现代学校持批判态度。他深受新的教育思潮影响,从湖南一师毕业后,在种种教育改革中,他选择了工读新村。1918年6月进行“工读”实验,“人人读书,人人劳动,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1919年又计议“新村”生活。他强调:工读新村是以教育为本,学校为基,“创造新生活之大端,”故主张把读书与职业、读书与生产、读书与工作实际结合,由这种学生组成新家庭,合若干新家庭就会创造新村,新村里的一切设施、一切生产资料都是公有的,由无数的新村就会构成新社会,就会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9]毛泽东的工读新村思想是一种空想的社会主义,毛泽东的“工读”实验和“新村计划”在当时风云际会的社会动荡中都没能进行下去,但却反映了他想建立一所自修学校由来已久的意愿,他在从湖南全省高等中学退学后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修半年的学习生活中孕育的自修情结。他在1920年2月致陶毅信中说:“想和同志成一‘自由研究社’(或径名自修大学)。”3月给致周世钊的信中又说:“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个自修大学。”[10] 毛泽东在1920年12月1日致蔡和森、萧子升并在法诸友的信中批判罗素和平主义的观点后,认为教育方法是不行的,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论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精辟分析了单靠教育不能救中国的理由。对蔡和森提出的用俄国式的方法来改造中国与世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表示深切的赞同”,这封信是毛泽东在世界观转变的重要标志。[11]年底成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开始秘密建党工作。1920年夏天,驱张运动后和湖南自治运动的失败,毛泽东逐步放弃了教育救国论的改良主义,彻底与空想社会主义决裂,在陈独秀的帮助指导下,最终转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 有了马列主义指导毛泽东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焕然一新。他批判超阶级、超政治的改良主义教育观点,认为要获得工农教育权,首先必须夺取政权,而要夺取政权,必须进行革命和专政来实现。1920年9月,毛泽东回到长沙任一师附小主事后,积极开设了“民众夜学”,毛泽东主持夜学工作,给夜学上课,实施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启蒙教育,宣传“劳工是社会的台柱子”,“工人”两字连起来就是“天”,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力量大于天。而不再是教工人“认得几个字,算得几笔数,那才是便宜的”的目的。在毛泽东及其“民众夜学”的推动下,湖南劳工会先后创办了两所工人夜校及一处平民阅览室和一所女子职业学校。[12] 1921年7月党成立后,毛泽东仍没有忘记他酝酿已久的“自修大学” ,更由于当时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教育培训党员干部和发展党团组织需要一所学校。因此在参加中共“一大”返回湖南后,毛泽东就开始创办自修大学。8月在船山学社社长贺民范、总理仇鳌等人的帮助下,湖南自修大学正式成立。自修大学的办学宗旨和目的,在其《组织大纲》、《创立宣言》和《入学须知》中均作了明确的表述:“研究各种学术,以期发明真理,造成人才,便文化普及于平民,学术周流于社会。”“学生不但修学,还要有向上的意思,养成健全的人格,煎涤不良习惯,为革新社会准备。”[13]同时,毛泽东在《创立宣言》中,还痛陈了古代书院与现代学校的三大弊端:一是他们有严苛的入学程序限制,使好多有志青年求学无门;二是将学术神秘化,垄断知识,学术为少数“学阀”所专与平民社会隔离,造成知识阶级奴役平民阶级;三是学费昂贵,非阔家不能入。进而毛泽东指出,自修大学就是要力矫这些弊端,办成一种平民主义大学。凡有志青年,不必花费太多,即可以求学,“看学问如粗茶淡饭,肚子饿了,拿来就吃,务使公开,每人都可取得一份。”[14]自修大学是一所开放式的大学,学生可以在校内学习也可以在校外学习,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基础决定学习的科目数量。其学习方法将旧制的被动的求学变为主动的自学,实行自己看书,自己思索,共同讨论,共同研究与老师辅导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自修大学的形式具有鲜明的平民主义教育的特点,一是花钱少,学生不论多少钱都可以求学。二是不拘形式,招收学员不受学历限制,不设门槛,便利公众入学;三是尊重个体差异的趣味教学,学制灵活,学习科目及进程由学生自主决定。[15] 自修大学设文、法两科,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内容占了很大部分。并且对招生对象采取“比较慎重的态度,”《入学须知》中指出,“我们不愿意我们的同学中一个‘少爷’或‘小姐’也不愿意有一个麻木或糊涂的人”。特别是1923年4月校刊《新时代》的发刊词鲜明指出:“本刊却是有一定主张有一定宗旨的。……组织这个学问上的亡命之邦,努力研究致用的学术,实行社会改造的准备,……将来,国家如何改选,政治如何澄清,帝国主义如何打倒,武人政治如何推翻,教育制度如何改革,文学、艺术及其他学问如何革命,如何建设等问题,本刊必有一种根本的研究和具体的主张贡献出来”。[16]其革命救国论的观点昭然可见。这也就导致了半年后自修大学遭到当政者查封。自修大学的形式主张初期看起来是推行当时流行的平民主义教育运动,籍此从当政者那里获得了办学经费,但它的教育内容已有质的变化,已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救国论的内容。由于其革命主张的办学本质过早曝露,使它只存在2年多的时间,但其影响如惊雷般响彻神州大地。社会名流蔡元培、章太炎、李石曾、陈独秀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是“各省新设大学之模范”,“高等教育普及之先导” ,“社会自由制度实现之先导。”[17] 自修大学遭查封后,毛泽东等马上又创办了湘江学校,培养了300多名优秀农运骨干和革命积极分子。毛泽东教育思想由教育救国论发展到教育服务革命救国论,由把教育作为改造国民性,促使社会进化的工具发展到把教育作为革命的工具、武器,实现了教育思想上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7][8][13][14][16]周秋光,莫志斌. 湖南教育史(第二卷).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第1版,第415,522,507,538,540,542页. [1][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第1版,第28 ,54-55,页. [2]毛泽东.陈独秀之被捕及营救.湘江评论,1919年7月14日. [3][4][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97,111,94页. [6][9][11][12][17]孟湘砥,唐振南,孙海林.毛泽东教育思想探源,湖南教育思想出版社,1993年,第1版, 第229,230,223,73,82页. [15]齐建芬.二十世纪初教育界的曙光.2007年第二届全国毛泽东纪念馆联谊会论文集,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