沕沕水的小山村,保持着晚清时代淳朴的建筑风格。
规整的四合院,高低错落的石头房舍,青砖灰瓦的建筑风貌,与古老的石板路,淳朴的民风,构成山村独特的人文风貌。
太行山古老的龛棺、带有人文活化石特色的高山樵歌,为这神秘、僻静的山村,凭添了几分魅力。
一、沕沕水的活化石——峭壁悬棺、高山樵歌
在灵秀谷北侧200—300米高的峭崖绝壁上,分布着许多大小的洞穴,在有些洞穴中,保留着古代悬棺的残骸。用望远镜可以看到骆驼峰悬崖溶洞中残存悬棺的遗骸。这种北方地区罕见的绝壁悬棺,成为沕沕水奇特而险要的人文景观。
沕沕水的古代山民一直以山柴为主要燃料,高山打柴不仅练就了山民攀缘樵伐的功夫,而且在空旷的山峰间吟诵着古老的樵歌,高亢洪亮的旋律和带有晋语声调的歌词,给幽谷凭添一种委婉的情调。如今,随着山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封山育林,村民的炊事活动已经以燃煤为主。虽然如今山民不再进山砍柴,但山中保留的古时从山顶运送樵柴的铁索成为一种历史的印记,一种人文活化石的文物,记载着沉重而古老的历史。同时,那古老的樵夫歌声,成为一种独特的山民文化载体。
二、沕沕水的建筑———晚清农家院
在沕沕水村,保留着几十座没有经过开放性破坏的晚清四合院建筑。青石根脚,青砖灰瓦砖木结构的正房,建在六七十厘米高的台基上,厚厚的表砖墙上,传统的花菱型门窗,显示出传统中原建筑的魅力。正房正面,一般还有一米宽的抱厦。房间内冬暖夏凉,尤其是暑期城市游客到沕沕水避暑,居住农家院,品尝无公害的绿色菜蔬、享受农家饭菜,夜晚在山泉边纳凉,夜间在农家小屋里盖着棉被入睡,真是难得的“回归”。
智慧的山民,把古老的四合院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经营。院子正中,有的挖成储存农产品的地窖。各种蔬菜、水果、腌肉,可以在地窖里保鲜。有的农家还保留着古老的纺车和传统织布机,展示了晚清时期农家生产生活的真实场景。
全国各地不少美术院校莘莘学子们,来到沕沕水,不仅在山水瀑布间写生,而且深入农家小院,描绘本真的农家生活,挖掘传统文化的印记。
随着沕沕水的旅游开发,昔日农家院,如今成了村民接待旅游服务、发家致富的聚宝盆。
走进沕沕水山村,满目都是挂满喜庆中国结的“农家旅馆”,淳朴的主人,像迎接当年的解放军一样,迎候到大山里旅游的四海宾朋。嘘寒问暖,热情招待。
在沕沕水景区管理处的引导下,村民们焕发了发展旅游的巨大积极性。他们在保持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适应日益提高的旅游服务需求,不断优化屋内设施。有些家庭旅馆,洗浴、室内卫生间等设施开始配套。农家的旅游服务收入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世代居住在四合院的村民胡大爷高兴地对记者说,如今搞旅游,又挣钱,又开心,红色旅游真是给老区人民带来了福气。
农家院的杨大妈说:“俺家的老一辈为沕沕创建水电站,出骡子出力气,支援解放军。如今,这红色水电站成了红色旅游胜地。俺们真是欢喜(高兴)。
看着天南海北的游客到俺沕沕水旅游,俺愿意把最好的房子请客人住,最好吃的东西请客人们吃。”
如今,沕沕水村70多户农民,已经有60户办起了家庭旅馆,平均每户旅游服务收入2万元。这还不包括在景区建设开发中所获得的劳务收入。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石头缝里刨食吃”的农民,如今成为沕沕水旅游事业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