沕沕水,本是平山境内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中小村庄。自2004年作为新的旅游景区对外开放以后,很快连同它的开发者苏军一起成为社会各界认知和关注的焦点。一年中,沕沕水景区累计接待了近10万省内外旅游者,实现旅游直接收入300余万元。同时,随着大量都市人的不断拥来,使这个尘封已久的太行山深处的小山村开始与外界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也让居住在这里的300多口长期以农耕为生的山里人找到了致富的门路。一年中,沕沕水村有50多位农民先后离开土地成为直接旅游从业人员;全村有60多户农户办起了家庭旅馆;用山里人那份特有的真诚和热情换取自身的经济价值;就连世世代代安于赋闲的村中农妇也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旅游商潮中开始寻找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就业机会,她们纷纷走出家门,走出街头,群聚于景区周围,干起了农副产品的销售工作。一年中,旅游使沕沕水村村民户均增收2万元,有效地改善了生活条件,走出了一条以旅游推动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子。苏军也因此被当地群众亲切地尊称为“红色土地上的‘苏老根’”。
谛视沕沕水旅游快速发展和其产业卓越带动功效的本真,除了沕沕水完美的生态充满了绿色的诱惑之外,更见开发者苏军本人浓浓的“悯农”情结和胸怀全局的气度。改革开放,成就了一代像苏军这样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但有多少人能够象苏军那样真正把自己的财力和智力有效地溶入到一方社会经济体系中去,并尽快去改写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进程表。
带着一系列的思考,记者采访了这位平山土生土长的“苏老根”,并为“苏老根儿”的情结所深深感染……
■浓浓“悯农”情结
沕沕水村地处平山县北冶乡的太行深山中,尽管与省会仅有95公里的距离,但由于大山的阻隔,却与现代经济文明失之交臂。这里的村民和许多居住在太行山深处的山里人一样,在数百年生生息息、勤奋不辍的对土地的敲打声中,寄托着最原始、最古老的生活希望:鸡屁股是银行,山坡地是指望,稍有懈怠,就会断炊断粮。解放前,当地曾经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歌谣:“沕沕水,千年流,一日不耕便发愁,野菜野果加苞谷,何年何月是尽头……”
改革开放以后,尽管党的富民政策也曾让这片热土上的老区人民产生过种种致富的冲动,极少数人也曾摆脱了贫穷,但限于自然条件和知识的缺乏,沕沕水村绝大多数村民依然无法依靠人类所固有的最原始的志气和力气摆脱贫困的纠缠。脱贫致富始终是老区群众最大的困惑和最强烈的渴望!也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关注的焦点。
富有爱心的苏军,不仅熟知这里的客观情况,也更了解老区群众的心。因为他就出生在北治乡。严酷的生活环境曾在他童年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兄弟五人,完全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不辍劳作艰难养大成人的,这使他埋下了深深的“悯农”情结。
改革开放以后,而立之年的苏军,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感召下,怀着改变自己贫困命运的朴素追求,积极投身市场经济大潮,加入到掘金的“下海”队伍之中,凭着诚实、机敏和淳朴的农家小子的韧劲,他开辟了经营煤炭的一片天地,组建了“石家庄益丰贸易公司”。并逐步打开市场,发展成为拥有几十辆运输车的“捣煤”企业。而且生意越做越大,成为名副其实的“大老板”。
致富以后,腰缠万贯的苏军没有忘记自己苦难的童年和家乡的热土,总想为自己的家乡和乡亲们做点好事,带动乡亲们共同脱贫。
1998年,刚过不惑之年的苏军,因积劳成疾,导致脑血栓,左侧的上下肢基本瘫痪,一个坚强的大山里的汉子居然不能支撑自己的身体,不得不住进了病房。
在病床上修养了一年的苏军,历经了人生的一次“捏盘”,他开始感悟到生命的脆弱,他开始思考人生,思考生命的价值,思考自己的道路。经过一番苦苦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