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沕沕水村,保留着几十座没有经过开放性破坏的晚清四合院建筑。青石根脚,青砖灰瓦砖木结构的正房,建在六七十厘米高的台基上,厚厚的表砖墙上,传统的花菱型门窗,显示出传统中原建筑的魅力。正房正面,一般还有一米宽的抱厦。房间内冬暖夏凉,尤其是暑期城市游客到沕沕水避暑,居住农家院,品尝无公害的绿色菜蔬、享受农家饭菜,夜晚在山泉边纳凉,夜间在农家小屋里盖着棉被入睡,真是难得的“回归”。
智慧的山民,把古老的四合院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经营。院子正中,有的挖成储存农产品的地窖。各种蔬菜、水果、腌肉,可以在地窖里保鲜。有的农家还保留着古老的纺车和传统织补机,再现了晚清时期农家生产生活的真实场景。
全国各地不少美术院校莘莘学子们,来到沕沕水,不仅在山水瀑布间写生,而且深入农家小院,描绘本真的农家生活,挖掘传统文化的印记。
随着沕沕水的旅游开发,昔日农家院,如今成了村民接待旅游服务、发家致富的聚宝盆。
走进沕沕水村,满目都是挂满喜庆中国结的“农家旅馆”,淳朴的主人,像迎接当年的解放军一样,迎候到大山里旅游的四海宾朋。嘘寒问暖,热情招待。
在沕沕水景区管理处的引导下,村民们焕发了发展旅游的巨大积极性。他们在保持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适应日益提高的旅游服务需求,不断优化屋内设施。有些家庭旅馆,洗浴、室内卫生间等设施开始配套。弄家的旅游服务收入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世代居住在四合院的村民胡大爷高兴地对记者说,如今搞旅游,又挣钱,又开心,红色旅游真是给老区人民带来了福气。
农家院的杨大妈说:“俺家的老一辈为沕沕水创建水电站,出骡子出力气,支援解放军。如今,这红色水电站成了红色旅游胜地。俺们真是欢喜(高兴)。
看着天南海北的游客到俺沕沕水旅游,俺愿意把最好的房子请客人住,最好吃的东西请客人们吃。
如今,沕沕水村70多户农民,已经有60户办起了家庭旅馆,平均每户旅游服务收入2万元。这还不包括在景区建设开发中所获得的劳务收入。世世代代“面朝黄体背朝天,石头缝里刨食吃“的农民,如今成为沕沕水旅游事业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旅游扶贫已经结出可喜的硕果。
旅游开发不仅带动沕沕水村的百姓致富,也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打开沿途村民的眼界。沕沕水旅游开发修建的11公里水泥路,沿路8个村庄都从中受益。也从根本上转变了山民的观念。沕沕水的开发,极大地刺激了下游狮子坪的乡亲们。在狮子坪寸口,张挂着“开放的狮子坪欢迎您来投资“的大幅标语。这对于祖祖辈辈困在深山的老区人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