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里的惬意生活
走进金美新村,一排排三层别墅让人眼睛一亮,马头墙、白粉壁、坡顶屋,静谧雅致,如诗如画,尽显徽派风采。
“新居落成全靠共产党, 勤奋生产万代不忘恩”。”迎着门口崭新的一副对联,我们走进村民李延龄家。
见我们到来,李延龄赶紧放下手中的家务活,端上擂茶,招待大家落座。
“ 这房屋住着舒心。”李延龄高兴地说,年前领到钥匙后,他花了四万多元将房屋装修了一下,新买了沙发、衣柜、床铺等家具, 乡里还送了液晶电视、电饭煲,一家人在新居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新年。
“住上新房生活都变样了!” 李延龄说,能住上这样的房屋以前想都不敢想,他家以前住的是一百多年的老房子,一住就是几十年,“如果不赶上政府的好政策,我们根本盖不起这么好的房子。”
去年,金坑遭受特大洪灾,在厦门集美区政府的援建下,在集镇集中建设新村。在新村建设过程中,按照“当地政府出一点,援建单位出一点,重建户出一点”的原则,筹资2000多万元,建设了53户别墅型房屋、两栋公寓楼,107户受灾户都住上新楼房。 增收路子越走越宽
“这车毛竹300多根,运到厂里可以卖5000多。”在下堡村张坑组,村民高贤春正忙着将自家的毛竹装车,他开心地说,“大家都把笋留下来了,卖竹更划算。”
金坑是典型山区乡,山峦叠嶂,竹海连绵。过去一直处于粗放型管理,木竹混交,低产低效。“守着竹山过穷日子!” 金坑40岁以上的农民大都记得当时的情形。
低产变高效,这一变化主要靠的是政策。正如湖溪村主任吴国能所说,竹山承包到户后,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精心管护竹山,护笋养竹,毛竹变得又粗又密,面积也由3.6万亩发展到5万亩。
竹业兴,民则富。现在,竹山成了村民的“聚宝盆”,每年竹山收益近千万元。
大常村村民张林东挑着箩筐,正要到菇田里采摘扫尾的竹荪,他扳着手指算起今年的收入:“13亩烟卖了近3万元,5亩竹荪卖了三万五,扣除本钱,这两项就净挣了两万多。”在金坑,像张林东这样靠栽烟种菇增收村民有近三百户。
走出大山天地宽。近年来,金坑几千名村民洗脚离田,进城务工经商,一批经济能人纷纷创办实业,以商聚财。如今,金坑人仅在邵武境内创办的企业就有20多家,大小宾馆10多家,在外地开店经商的更是不计其数。 山上育竹致富,大田特色增收,创办实业聚财,老区人念活了致富经,鼓起了钱袋子。
新起点孕育新希望 金秋时节,金溪河畔,四五部铲车、推土机正不停正来回不停地忙碌着,工人正忙着浇筑,一条近千米的防护堤坝正加紧建设中。
防护堤内,是金坑旅游区的核心保护带,一座座明清老建筑古色古香,精美的门楼、纵横的巷道、众多的红色遗迹,让许多来到这里的专家和游客啧啧称赞,流连忘返。
“看着这些精美老房子越来越破败,心里真不是滋味。”过去,古民居老住户危名驹经常这样感叹。而今,核心区被划片保护,文昌阁得到精心修整,被洪水冲毁的红军桥又在原址矗立起来,这一切,却让他激动不已,“这回有希望了”。
打造闽赣边区红色经典旅游名地,这是当地党委、政府近几年确定的发展新定位。今年,金坑被确定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并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更为当地旅游开发打开了一扇宽敞的大门。
思路一变天地宽。“金坑引进的工业项目全部进入市级园区,着力保护好青山绿水,发展寓红、古、绿结合的红色旅游产业。”乡党委书记许先明对金坑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有品牌就有底气。国家、省、市旅游专项资金的扶持,让金坑旅游告别了“孤军奋战”的格局,旅游公路的拓宽改造、景点打造、配套设施建设正由设想一步步付诸实施,蓝图在一笔笔描绘。
经过社会各界的扶持和当地干群的艰苦奋斗,金坑的群众告别了贫穷的过去,迎来了崭新的新生活。正如一条标语所言:“路子对了头,一步一层楼”。
新金坑的明天,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