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炉老区村地处偏僻,几千年传统小农生产意识根深蒂固,形成了群众思想上比较保守。
“观念是个活闸门”,山村面貌能否变,群众观念是关键。为转变群众思想观念,跟上改革开放形势,彭炉老区村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从提高老区村民素质入手,发展老区村的教育事业,采取送村民参加“农函大”学习、聘请农业科技人员现场技术培训等多种途径,使中青年农民掌握杂交水稻、食用菌、毛竹、茶叶等种植新技术、新知识。2008年在漳平市委农办、劳动局和派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投入5万余元创办了漳平市首家村级阳光职业培训学校--“彭炉阳光职业培训学校”。以阳光职业培训学校为依托,将为该村及周边村庄的竹农茶农提供毛竹管理、高山茶制茶技术等劳动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种植毛竹和高山茶的技术水平。
老区村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了观念的转变。竹林资源相当丰富,以往由于观念没更新,脑瓜没开“窍”,人守着“金山”、“银山”受穷。近年来,彭炉老区村民在上级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引导下,实施村道水泥铺设,开通了“进山路”,架起“黄金桥”,同时,利用丰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毛竹生产。这样一来,不仅使村里的竹林“身价倍增”,而且村里社会产值翻了番,群众年人均收入也由八十年代初近百元上升2008年几千元。
彭炉老区村群众思想观念的更新,老区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赚钱的路子活了,经济也发展了。除了搞种植业、养殖业外,有的搞起了运输业,有的办起林木加工企业,有的搞农副产品营销、做起生意,有的外出打工经商。“走出大山闯世界”成了老区村青年农民的新观念,特别是农村青年敢于走出大山闯市场、闯特区。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全村就有农村青年到深圳、厦门特区打工、经商。全村有100多人外出打工,占全村人口30%以上,年创收100多万元。他们不仅每年给村里带回了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把特区人的新思想、新技术带回了山村。
大山飞出小康歌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时刻惦记彭炉老区村,关注老区村的生活情况”。各级老区与扶贫办、老促会等有关部门全力扶持彭炉老区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了“五通工程”和“造福工程”,帮扶彭炉老区村架桥、修公路、修水利、架设高压输电线路、拉电话。使彭炉老区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改善。村民们纷纷搬出了简陋的土木房子,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开通了移动机站、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陆续通上了电话、看上了电视、用上了手机,丰富了村民们文化生活。村民们和外界的交往频繁了,接触外界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先后走出了20多位大学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新农村富民政策不断出台。2006年2月,党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成为农村大发展的新起点。
在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指引下,彭炉老区村广大党员干部和村民们积极投身于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扮靓了村庄,高标准建设生态文明村。两年多来,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美好蓝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村部中心点,村道旁矗立起一排砖混结构的楼房,铺通了村里的水泥道路,安装了路灯;投资修建小学校舍和村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