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与华中抗日根据地 |
2009-01-20 19:18:04 |
|
作者:凤美菊 |
浏览次数: |
|
|
|
|
1940年9月3日,刘少奇、邓子恢致电陈毅、粟裕:韩德勤己开始向你们进攻,己给了我们解决苏北问题的极大可能。解决韩之主力完全占领盐城、东台、兴化、阜宁四点,这对我八路军、新四军今后在华中之作战具有决定意义。10月4日,黄桥战役打响,新四军顽强奋战,至6日下午,韩的主力大部被歼灭。新四军乘胜向北猛追,相继收复东台、兴化、先头部队在东台以北的刘庄、白驹一带与南下的八路军先头部队胜利会师。黄桥战役的胜利,打开了苏北抗战新局面,苏北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一块根据地,对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乃至全国抗战形势有着极大的意义。
四、皖南部队从速北移为好
1939年12月初,刘少奇同志率中原局机关到达皖东后,统一了江南、皖东、皖东北,苏北新四军的领导,极大的避免了遭到国民党军队各个击破的危险。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后,刘少奇同志向中央提出放手发展4、5支队,巩固皖东抽调江南主力部队渡江北上,华中抽调八路军一部南下的建议。党中央对刘少奇同志的建议非常赞赏,指出皖东、淮北,苏北成为顽方必争之地,目的在隔断我八路军、新四军之联系,陷新四军于危境。顽方有可能利用优势兵力向新四军军部进攻。因此,新四军的主要出路在江北,皖东反磨擦战斗和黄桥战斗后,中央更明确要求军部迅速北移,以皖东为根据地。少奇同志也认为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应从速北移为好,但由于新四军主要负责同志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警惕不高。因此军部未能及时北移。1941年1月,军部及皖南部队奉命北移途中遭顽军重兵围困,刘少奇和陈毅同志昼夜不眠,守候在译电室,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为减缓军部及皖南部队的压力,少奇同志向中央提出在山东、苏北向顽军实施军事行动。当军部被围歼立即成立新军部,重整新四军军容,和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并立即布置接应皖南突围的同志。针对事变的局势,少奇同志冷静地分析国际国内舆论和形势,向党中央提出对皖南事变的态度和办法;刘少奇同志的意见和中央稍后作出的关于皖南事变的“十二条”,其主要精神完全一致。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新军部在江苏盐城成立,刘少奇同志任政委。中原局改为华中局后,少奇同志任书记。1942年3月,刘少奇同志奉命离开华中。少奇同志在华中两年多的时间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指导工作,在日、伪顽夹击的不利形势下,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两件事,这就是陈毅同志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所说的:少奇同志代表党中央到华中执行毛主席的主张,做了主要的两件事。一件事号召新四军及全党进行自卫战争,坚持反磨擦;第二件事是发动群众,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如武装建设,政权建设,党的建设也就解决了。由于少奇同志在华中工作中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抓住中心环节,因此迅速扭转了局面,并取得显著成绩,圆满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任务,表现了少奇同志作为领袖的雄才大略和驾驭时局的非凡气度。
少奇同志为建立、发展、巩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丰功伟绩将与日月同辉,永垂青史。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