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11月至1935年9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退出鄂豫皖苏区,经鄂豫陕向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1934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鄂豫皖省委员会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指示,决定由省委立即率红25军向平汉铁路(北京至汉口)以西转移,建立新的苏区;留部分武装组成红军第28军,继续坚持鄂豫皖地区游击战争。
重建红二十五军
红25军原属红四方面军建制。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向川陕边转移后,中共鄂豫皖省委将留在苏区的部队重建红25军。蒋介石集中重兵对鄂豫皖苏区进行连续“清乡”“清剿”和“围剿”,红25军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鄂豫皖省委于11月11日召开常委会,讨论红25军实行战略转移的问题,决定红25军向平汉铁路以西的桐柏山区和伏牛山区转移。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共2900余人,由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开始长征。1935年5月,经过蔡玉窑、文公岭、荆紫关、袁家沟口等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两次“围剿”,建立了鄂豫陕苏区,部队发展到3700余人。
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部分领导人合影,自左至右为吴焕先、郭述申、徐海东、戴季英、赵凌波。(中红网红色图库).
1935年8月3日,红25军进入甘肃,攻占两当县城。随即北上,11日北渡渭河,进占秦安,威逼静宁,切断了西(安)兰(州)公路交通。17日攻占隆德,尔后翻越六盘山,向东挺进。21日,在泾川县的四坡村与拦截之国民党军1个团激战,将其全歼。战斗中,政治委员吴焕先牺牲。9月15日到达陕甘苏区的永坪镇,次日同西北红军第26、第27军会师,结束长征。
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中红网红色图库)
1935年8月18日,红军第25、第26、第27军合编为红军第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红25军改编为第75师。毛泽东曾称赞红25军的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
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中红网红色图库)
出师 1934年深秋,大别山地区。由于近几年10多万国民党军队在这里围剿红军,破坏人民政权,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因而很多地方成了庐舍成墟、田园荒芜的无人区。坚持大别山武装斗争的红25军,在中共鄂豫皖省委领导下,虽然不断打击敌人,终因人少(只3000人),武器弹药缺乏,供给困难,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苏区形势。入秋以来,敌人又根据蒋介石“限三个月内全部剿清大别山红军”的命令,实行碉堡封锁政策,在交通要道和重要隘口建立碉堡,派重兵把守,以防红军游击,并扣押一切运往苏区的军需民食物品,使红军衣食无着,已下过几场大霜了,很多红军还穿着单薄的衣服,食粮更是困难,一日三餐,大部分靠野菜充饥! 党中央十分关心鄂豫皖苏区红军的艰难处境。8月的一天,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派程子华特使来大别山,向中共鄂豫皖省委传达指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日益缩小,人力、物力都难以补充,苏区红军主力必须离开根据地,建立新苏区,谋求新的发展。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据周副主席指示,决定立即率领红25军作战略转移,开创新的根据地,向平汉路以西鄂豫边区的桐柏山、伏牛山区进军。留下一部分武装,重新组建红28军(33军曾一度组建,后并入红25军)坚持鄂豫皖苏区斗争;为了出师有名,宣传抗日救亡,红25军对外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师北上。并发表宣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