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方案都被杨靖宇推翻了。”于勇说,“杨靖宇当时嗓门很大,他主张在这里坚持打下去,这样不仅能牵制敌人一部分力量,给党中央减轻抗战压力,而且对巩固当地群众抗日基础也有一定作用。”
直到生命里的最后一刻,杨靖宇还是把枪口对准了敌人。关东军留下的一段战场实录这样记述:“讨伐队已经向他(杨靖宇)逼近到一百米、五十米,完全包围了他。劝他投降。可是,他连答应的神色都没有,依然不停地手持双枪向讨伐队射击。交战20分钟,有一弹中其左腕。但是,他继续用右手的枪应战。讨伐队认为生擒困难,遂猛烈向他开火。”
终因寡不敌众,杨靖宇被敌弹射中胸膛,他持平手中匣子枪,厉声怒斥:“谁是抗联投降的,滚出来我有话说。”语毕,高大的身躯便仰面倒在大树旁,终年35岁。鲜血染红了皑皑白雪——时间定格在1940年2月23日16时30分。
最激荡悲壮的诗文,往往在最惨烈、最残酷的漩涡里分娩。因为写它的不是笔墨,而是生命血性的最后奉献。杨靖宇用英雄壮举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更展现了东北抗联将士骨子里的刚烈血性。置身杨靖宇将军牺牲的地方,当年艰苦卓绝的抗战硝烟仿佛并未走远,“松花江水流不停,不灭日寇心不平,长白山上英雄多,数着那杨靖宇杨司令。”这首歌从1936年起开始在白山黑水间传唱,半个多世纪不曾绝响。
除了杨靖宇,在白山黑水间曾活跃着许多没有留下姓名的抗日英雄。在靖宇县,记者向一位老人打听近郊的抗联遗迹,这位老者沉思半晌说:“在长白山,到处都有抗联战士活动的身影,在密林深处的小山村,基本上是村村一碑。”
石碑无言,英雄无语,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