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所部南下大别山的战略意义,不能从南下大别山部队的局部形势来理解。
这个战略行动意义在於刘邓、陈谢、陈粟三个方面相互配合形成新的战略态 势,夺取战争的战略主动权。
刘邓南下大别山,调动敌军尾随南下,为陈谢、陈粟创造条件,陈谢随后进 军豫西威逼潼关,就调动了进攻陕北的胡宗南集团,随后西北野战军就转入 了反攻,同时陈粟也有了进军豫皖苏的条件。而陈粟、陈谢的行动,反过来 又调动了围攻刘邓之敌。三军的战略配合,在战役方面就为陈谢陈粟创造了 战机。这样,战争的主动权就操于我手,所以才能说刘邓南下是战略反攻的 序幕。
在刘等南下之前,南线主战场基本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晋冀鲁豫区的战场 基本在黄河以北的老解放区。而战争开始时国民党军的战略,正是压迫我军 于黄河以北。在整体战略上,敌军是主动进攻,我军是被动防御。不管在战 役战斗范围我军取得多少胜利拥有多少主动,敌军战略上还是拥有主动权。 南下之后,三军实现中原地区的战略展开,敌军被迫随着我军的态势而调动 军队调整态势,战争主要区域由原来的黄河流域向淮河流域甚至长江流域转 移。敌军也明白这个态势的不利,也在设法夺回战略主动,集中兵力进攻胶 东就是这个目的,企图占领陈粟的后方,减缓豫皖苏的压力,进而带动大别 山态势的变化。而刘邓南下后,原晋冀鲁豫老区则转而有能力支撑陈粟在豫 皖苏地区的行动,胶东老区则全力进行胶东保卫战。而三军配合在淮河流域 形成新的机动作战战场,这个战略意义非同小可。
在把战争引向敌战区这一点上,曾在网上看到有人用刘邓南下前后老区提供粮食物资的数字来说明南下的错误。因南下后老区提供的粮食数字还大于南下前,就说南下没能减轻老区的战争压力,这是一个片面的认识。如果晋冀鲁豫老区还处於战争破坏之下,其提供粮食物资的能力只能小于刘邓南下之前,而不可能在刘邓南下之后反而有能力提供更多的粮食物资。事实上,刘邓南下后晋冀鲁豫老区更为巩固,成为南线的基本后勤区域之一。48年初刘邓还在大别山一线时,刘、朱中央工委就来到晋冀鲁豫区的濮阳,这里在47年初时还是战区。
刘邓在大别山局部的作战,一是需要分兵建立根据地不宜长期集中兵力,二是地理条件不适于大兵团作战,所以没打大仗。大别山新区在强敌围攻之下坚持不败,牵制调动南线敌军大量兵力,为友邻提供了战机,这种战略作用不是能简单用局部打了多少歼灭战、发展了多少部队来衡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