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老街]
胜利镇始建于宋代,原叫金店,后建立盐营。屯兵堡、滕家铺都是后来的称呼。由于此地为战略要地和通商要道,历代不断有大批的军队驻扎需要大量的物资供应。通商要道的位置又使这里成了进出货物的重要集散地,各地商人纷至沓来,千年老镇渐渐形成规模。据老人们回忆,胜利原有规模与风格相近的四条老街,分别称为一甲街、二甲街、三甲街和四甲街。我们现在参观的是保存较好的一段,它长约1000米,曲巷幽深,由一条主街和几条岔街构成,街道宽2至3米,现存建筑多为明、清建筑。风格以徽派建筑为主,兼具南方古镇特色。街道砖石铺就,房屋青瓦粉墙,马头山墙,共壁连体,一进几重,厅堂、厨房、后院、木楼,一应俱有。临街面为一或两层,上宿下店或前店后房,均用板门、板壁、穿花窗。早先,店铺前挂着灯笼、写着竖式字样招牌,有丝铺、饼子铺、染房、铁匠铺、竹器店等字样。
这条老街,看似平凡。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燕王秦日纲、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政府代总统李宗仁,曾在这里设过指挥部。大革命时期,在这条街上,红一军、红二十八军,刘邓大军三纵、六纵指挥部也都曾设在这里。这条饱经苍桑、古韵犹存的老街,是大别山根据地革命斗争的一个重要见证。
[二野六纵司令部旧址]
1947年9月4日,刘邓大军六纵政委杜义德率六直属机关,进驻滕家堡,解放了罗北地区。纵队司令部设在老街一农店铺。当时,司令部举派人找到当地党组织负责人廖鹏、刘敏,杜义德听取了他们的漏报后,摊开地图,分析了形势,决定将六纵后勤机关设在滕家堡一带,在前线建立大后方,并嘱咐廖鹏要广泛发动群众支援部队。12月初,敌人围剿开始,很快占领了浠水、英山、罗田,并向六纵司令部压缩,杜义德率司令部及后勤机关奉命离开滕家堡,转移到黄安、黄陂地区。
[鄂豫皖南线剿匪指挥部旧址]
1949年,为围剿窜入鄂豫皖边区的国民党残匪,7月,独立三师进驻滕家堡。随后,鄂豫皖南线剿匪总指挥王树声来到滕家堡,决定将指挥部设在二曱街头,就是这所老房子里。
[肖方故居]
肖方,滕家堡(胜利)洗儿岭村人。家中在滕家堡一曱街头开有一店铺。他在平乡小学读书期间,一直住在铺中与父为伴。
[红一军指挥部旧址]
1930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建立豫皖边特区委员会,组建红一军。1930年12月上旬,军长许继慎与副军长徐向前率红一军攻克罗田县城后,军部进驻滕家堡,设在这里。红一军军部驻扎滕家堡期间,发布了《告滕家堡群众书》,帮助当地建立了“行动委员会”。一周后,司令部迁驻商南。
[店员工会旧址]
店员工会是在本地成立的中共罗田第一个党支部领导下,于1926年12月成立的工会组织。当时有会员30多人,成立有纠察队。店员工会成立后,发动和组织当地店员、工人,积极配合党组织的活动。为当时在这里的革命形成声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大革命失败后,店员工会被解散。
[金凤楼]
各位领导,这就是罗田第一个党支部旧址――金凤楼。金凤楼原称大庙,始建于公元1465年,几经兵毁,几经重修。有记载的一次全面重修是清康熙年间(1658年),重修资金来源于民间捐助。当时一位安微富豪的女儿远嫁到这里,捐了一枚陪嫁的金凤钗,故修成后取名为金凤楼。门楼上“金凤楼”这三个字是清代进士、翰林院编修李力琮书写。
1925年,李梯云受党组织指派利用寒暑假回乡开展革命活动。回乡后组织进步青年肖方、林成一等人在已成为平乡小学的金凤楼里成立了“罗麻青年读书会会”,并介绍肖方等加入共青团,成立了罗田第一个团支部,罗麻特支,肖方任书记。1926年,李梯云在团员中介绍肖方、林成一、闫尤、陈绍康入党,并在金凤楼召开五名党员会议,成立中共罗田支部,李梯云任书记,肖方任组织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