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身先士卒,各自亲手做了套粗布棉衣。小平做棉衣的布,稀得和纱布差不多,外面连棉花都可以看见,颜色是用稻草灰染的。小平幽默地说自己的棉衣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中国工艺品”。这件粗陋的自制棉衣,伴随小平度过了大别山最寒冷的冬天和最艰苦的岁月,直到1948年春天的到来。
马背上,写“大别山经验”
今天的大别山,土地依然是老区人民安身立命之本。土地上的果实———板栗、蚕桑、水稻仍在支撑老区的经济。当年小平在大别山时,不仅从经济角度更从政治高度看待土地问题。湖北省黄冈市党史办主任程仪说,你们到老区寻访小平同志足迹,应该了解一下小平纠正“急性土改”的事。
1947年10月,中共中央依据北方老解放区经验,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要求各解放区普遍实行土改。刘邓大军到达大别山,创建巩固的根据地,土改成了头等大事,不少地方干部急于求成,提出“打到哪里,分到哪里”。但由于当时大别山还处于战争环境中,敌我拉锯激烈,群众担心大军过后地富要秋后算账,于是,一些群众白天积极分田分浮财,晚上又偷偷退回去,还向地主赔礼道歉。
小平觉察到了新区土改中的“急于求成”,而此时的毛泽东也非常关注解放区的土改情况,1948年1月14日向小平电报询问新区土改的六个问题,小平立即深入到大别山各县调查,逐一作答。这些报告大部分是小平在行军途中,倚着马鞍,点着油灯撰写的。据史料统计,大别山期间邓毛就土改问题往来电报达10次之多。
在这些电报中,小平首次提出应区分巩固区和游击区,实行不同的土改政策。毛泽东在复电中批语“小平所述大别山的经验极可宝贵”。此后,小平还认真检讨了土改中的“左倾”急性病,明确提出在大别山停止土改,实行减租减息。毛泽东当即批示“报告非常之好……立转各地仿办”。
正是在小平的积极参与下,中国共产党最终完成了对新解放区土改政策的修正和认识。从事党史研究多年的程仪不禁感慨,回头看,这正充分体现了小平理论的精髓———
实事求是!
大别山战略大事记
1947年6月为减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在国民党重点进攻下的压力,刘邓大军实施南下战略转移,吸引蒋军“追歼”。
7月23日中央军委建议刘邓直趋大别山。
7月30日刘邓收到毛泽东AAA级极秘电报:“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刘邓即回电“直趋大别山”,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最终确定。
8月7日刘邓大军主力12万余人从鲁西南挥师南下,开始千里跃进。
8月19日刘邓率部渡过沙河,蒋介石方悟刘邓战略意图。
8月27日刘邓胜利到达大别山。
8月31日毛泽东提出刘邓在大别山的“最好前途”———站稳脚跟,小平分析创建根据地的有利条件。
10月初刘邓率司令部和中原局机关进入湖北黄冈地区,辗转于红安、麻城、蕲春等地。
10月底刘邓在大别山建起33个民主县政府和军区、行署机构,基本实现战略展开。
12月10日刘邓分兵,刘伯承率后方指挥所北上,小平率前指留在大别山。
1948年2月24日刘邓在安徽临泉胜利会师。
3月刘邓主力转出大别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