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3·5”,再写学雷锋的文章,难免有人看了题目就要说“过时黄花”。因为过了“3·5”,生出了一些新的感受,对雷锋精神的理解有了飞跃,不吐不快。
“3·5”上午,我外出采访学雷锋活动。开展活动的场面确实不少,一些广场和许多社区都有“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大红横幅高悬,下面是一个个义务服务的摊位,有修自行车摩托车的,有修各类家用电器的,有理发按摩的……一样的模式,一样的格调,很有点“千篇一律”味道。对此,市民反映普遍不热情。问其看法,或冷冷一笑,无答;或嗤之以鼻,“不就是作一天秀吗?”其实哪里是“秀”一天呀,仅止一上午而已!邻居李姨上午在“学雷锋活动点”免费配了一把钥匙,回家不能用。下午她找到给配钥匙的那个小师傅的营业摊,请求帮助再给整整。那个小师傅竟说:“学雷锋12点钟就结束了,现在再搞得收钱,2块。”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我不知说什么好,有点哭笑不得。这还有何雷锋精神可言?
为什么现时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雷锋精神和学雷锋活动缺乏热情,态度淡漠,甚至倦厌反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正确地理解和发展雷锋精神,以至于让学雷锋活动变成了一种旨在敷衍应付、廖无实际意义的并且固定内容、模式和时日的“形式”、“过场”和“作秀”,有的甚者带有相当的“滑稽”“游趣”味道。愚以为,这种尴尬局面的形成,国家主流宣传片面、孤立的舆论导向难辞其咎。
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历程证明,任何一种先进的有益的理论、思想和精神都是与时俱进的。雷锋精神也一样,也不能停滞和禁锢,也需要发展,不然就持久不了。其实,雷锋精神早就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始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上世纪60年代,贯穿10年浩劫始终。凡是亲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清楚,当时学雷锋首要学的是雷锋“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周恩来为雷锋题词为据),他的其他高尚品质皆位于其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进步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而代之,雷锋精神亦随之发展,“阶级斗争”色彩渐褪,“助人为乐,做好事”上升到了第一位。改革开放20多年了,市场经济氛围越来越浓,“学雷锋做好事”的“干巴”吆喝,哪里抵挡得住“一切向钱看”、“动辄讲回报”的“狂轰滥炸”?如果雷锋精神再不与时俱进,那“雷锋叔叔”可就真的要走了,不想走也得走。
近年把,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在刚刚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反复强调“着力建设和谐社会”。在某种意义上说,雷锋精神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亲和剂”。雷锋之所以能够始终如一地“助人为乐”,终生坚持“做好事”,是因为他有博大的爱心。我们应该把学习雷锋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融会贯通。雷锋精神不应是简单的“做好事”的代名词,而是一种宽容、亲和、友爱的精神。“3·5”活动不是学雷锋精神的“涵盖”和“定格”,只是一个纪念日期,一种宣传形式。我们社会需要的是,雷锋精神永在,“活雷锋”遍天下。
如果我们的社会成员都能身体力行,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乐助所有需要支持的人,不管是相识者,还是陌路人,并做到始终如一,终生不渝。那么,和谐社会的亲祥温馨的氛围就笼罩中华大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