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学雷锋纪念日前夕,一群大学生志愿者经过精心准备,冒着寒冷的天气,到市区某社区进行“学雷锋”宣传活动,却遭到社区居民冷遇。面对大学生观看搜集的雷锋音像资料及义务讲析流脑知识的盛情相邀,居民们有的厌烦地说“有什么好看的!”有的则干脆阴着脸不理不睬。对此,大学生们普遍表示出困惑,一位姓张的女同学说:“大家这么辛苦,换来的却是人们的冷漠,难道现代人就不需要学雷锋了吗?”(3月3日《扬州晚报》)。时下类似“学雷锋”遭冷遇现象不少地方都上演过,我以为对此应理性看待。
设若从技术层面考量,可能也不难找出“学雷锋”遭冷遇的若干成因和理由,诸如推出的服务项目不受欢迎、活动日期不在假日等等。然而在我看来,举凡这些就事论事的具体理由尽管也都站得住脚,但我认为只是表象,未能触及问题本质。作为一时一地个案也许可以如是求解,然而作为时下各地一种愈演愈烈的普遍现象,答案就绝非这么简单了。
再深一步审视,是不是“雷锋不要学了”抑或“雷锋精神过时了”?显然也不是。雷锋精神非但一点也不过时,而且尚须大力发扬光大。从理论上看,奉献精神、“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堪称雷锋精神的核心内涵。奉献精神之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内涵是热心公益、助人为乐、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等等,有的早已写入《党章》,有的新写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钉子”精神对建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螺丝钉”精神正是时下各地各级大力倡导的敬业爱岗精神和求真务实作风;艰苦奋斗则是高层倡导的“两个务必”的题内应有之义。从实践上看,雷锋精神不但在国内成为公民高尚道德情操的代名词为主流人群所遵崇,而且业已飘洋过海,成为地球村村民的共同精神信仰、道德图腾和价值认同。
“学雷锋”遭冷遇的背后,让我看到的不是“要不要学雷锋”的疑窦,而是“如何学”、“真学还是假学”的问题。老实说,现今不少地方学雷锋至少贻入三个误区怪圈。首先是理念误区。在理念上,将雷锋精神等同于做几件好事,将学雷锋狭隘理解为每年3月5日的纪念活动。难怪公众戏言:雷锋出国了,3月5日是雷锋“省亲日”。其次是方式误区。每年3月5日前后,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或进入社区,千篇一律、无的放矢地搞一些修修补补的活计,公式化老一套缺少创意,老百姓怎么会感兴趣怎么会买帐呢?再则是态度误区。表现在社会教化上,诚信缺失说做“两张皮”,少数地区一边高喊学雷锋口号,一边让见义勇为英雄“流血又流泪”,好人不好报、好事不敢做成为不少地区的尴尬世象;表现在社会实践中,不在少数的所谓学雷锋活动异化变味,活动场所好事未做一件,“长枪短炮”先已一字排开,不客气地说,个别学雷锋做好事是假,做秀取宠赚口碑是真。依我看,倘若如此这般学雷锋,遭冷遇纯属正常,不遭冷遇反倒不正常了。
雷锋生前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我一向认为,果真要学雷锋,不在于做没做好事,而在于心中有无雷锋精神;不在于学没学雷锋,而在于真学还是假学;不在于3月5日大肆张扬到街头做几件好事,而在于日常持之以恒的坚守;不在于做了多少好事,而在于在工作生活学习中时时处处体现雷锋精神的博大内涵;不在于别人的热捧或冷遇,而在于你做了什么问心无愧。回到“学雷锋”遭冷遇话题,我不知道大学生们面对冷遇的困惑是否有所稀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