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沧桑,巴山不老。土地革命战争的硝烟虽早已散去,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石刻虽已成文物,但红军播下的红色基因依然血脉相连,红色文化蕴涵的伟大民族精神仍然焕彩流辉。
被毛泽东主席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苏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以通江、南江、巴中(含今平昌县)为中心,鼎盛时期拥有23个县和1个市的苏维埃政权。红军主力发展到8万人,加上地方武装达10万余人。其疆域东起达县、万源、城口,西抵嘉陵江沿岸,南至营山,北达陕西南郑、宁强,面积4.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
红四方面军在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采取镌刻石质革命标语和文献的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动员群众,打击消灭敌人。大巴山区的红军石刻文献、标语、对联数量之庞大,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伟,全国无出其右,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朵奇葩。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石刻数量十分庞大,是我党我军文宣工作的伟大创举。资料显示,1933年至1935年,川陕苏区许多领导人,如陈昌浩、徐向前、张琴秋、刘瑞龙、廖承志、魏传统等都起草过文献和宣传资料,也书写过标语口号。中共川陕省委宣传部錾字队,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及红四方面军下辖各军、师政治部錾字队,常年工作在深山邃谷,因地制宜,在渡口、要隘之旧石碑,悬崖峭壁、石牌坊、石匾,甚至在房基石、门柱、磨盘、石缸上,刻了15000多幅石质文献、标语和对联。虽经过风雨侵蚀与人为损毁,至新中国成立,仍有4000多幅石质标语散落在大巴山区的城镇、乡村,依然熠熠生辉。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石刻内容十分丰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光辉典范。红军石刻有反映党和政府的政治主张与法律的《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有全面宣传土地革命政策和法规的《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布告》与《劳动法令》;有反映苏区军民拥护马列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标语,如南江县的“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通江县的“列宁万岁”,巴州区的“拥护中国共产党”等;有拥护中国工农红军、拥护苏维埃政府、反帝抗日打倒国民党军阀的标语,如平昌县的“红军万岁”,广元市的“消灭刘湘,与中央红军共同北上抗日”,通江县的“争取苏维埃中国”,巴州区的“托起枪来打帝国主义”“硬要把刘湘、邓锡侯、杨森等棒老二消灭得一干二净,穷人才得安生”等;有工农专政、实行土地革命的标语,如通江县的“实行土地革命”,巴州区的“工农专政”“平均分配土地”等;有分化和争取白军士兵的石刻标语,如巴州区的“欢迎白军士兵拖枪投入红军,共同去打倒我们工农的仇敌刘湘等国民党军阀”等;还有工会、青年、妇女和文教工作的标语,如巴州区的“工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实行失业救济,社会保险”“妇女在政治上、教育上与男子一律平等”,南江县的“普及农村教育,发展无产阶级的文化水平”等。这些石刻用通俗的方言俚语,将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大众化,把共产党的主张以口语的形式本土化,使之通俗易懂,贴近民众。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石刻形式多样,是进行爱党爱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红军石刻主要有石刻文献、石刻标语和石刻对联三种。石刻文献主要反映中国共产党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和有关政策,是红军向群众宣传的重要手段,因而留存较多。仅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就收藏了四件红军石刻文献。一是《劳动法令(草案)》。制定了苏区劳动政策,旨在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促进苏区经济发展。二是《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布告》。该布告是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土地革命法令和川陕苏区实际制定的。三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该《宪法大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制定的第一部《宪法大纲》。四是《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全文,全面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还有南江县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镌刻在8张石板上,属提纲式,简明扼要,十分珍贵。石刻标语是红军最常用的宣传手段,内容短小精悍,涉及面极广。如“红军是川北川东一带的穷苦工农,同你们都是老乡”“苏维埃政府是穷人把发财人推翻了,自己选代表建立起来的、保护工农利益的政权”等。因其刻制方便、快捷,故在红军石刻中占有很大的数量,遍布川陕革命根据地每一个角落,分布之广泛、数量之庞大,居全国之首。虽然时过境迁70余载,凡当年各级苏维埃政权所在地和红军的必经之道,红军石刻标语如今依然随处可见。石刻对联是红军石刻中的一种奇特形式,其语言形象生动,令人回味无穷。在宣达战役中,红30军在李先念率领下解放了达县梓潼乡,一地主闻风而逃,红30军政治部便设在该地主宅院内,并在门楼的石柱上刻下了“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的对联,成为当时著名的妙联,脍炙人口,在巴中、通江、南江、达县等地都能见到。还有“一刀一枪工农红军定太平,百战百胜穷苦青年乐共产”,同样也很精彩,在民间广为流传。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石刻规模宏大,已经成为大巴山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其代表作是通江县的“赤化全川”和“平分土地”。“赤化全川”镌刻在通江县沙溪镇红云崖村景家塬左侧高25.5米的红云崖上,方笔横书、楷体阴刻,每字高5.5米、宽4.7米,笔画深0.35米、宽0.7米,字距7.1米,整个字幅面积达300平方米,距离地面15米高。20多个石匠,耗时5个多月终于刻成。然后涂上白石灰水,非常醒目,十数公里都能看见“赤化全川”悬挂在天地之间。字体刚劲古拙,沉着霸气,健美挺拔,力道千钧,是名副其实的大手笔,已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刻于通江县东南30公里的至诚镇九子坡村佛耳岩的“平分土地”四字苍劲矫健,刚柔相济,整个字幅396平方米,与“赤化全川”同有“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之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