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干部们的思索中,邓小平分析道,西南现在面临着90万、6000万和60万三大任务。90万,是指要把战争中投诚和俘虏的90万国民党部队改造成人民的军队;6000万,是指西南地区7000多万人口中,有6000多万是我们要依靠的人民群众,要组织他们实行土改,发展经济;60万,是指在西南的60万人民解放军,要把战斗队变为工作队,创造和建设一个新的大西南。面临着这样重大的任务,怎么能说仗打完了呢?
三个数字,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西南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给干部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十年后,有些干部还记得当时的情景。
邓小平在基层,也特别喜爱打听数字。我们不知道这幅照片上的总书记在和小姑娘说什么,但从他伸出的两个指头可以看出,问的问题也一定与数字有关。
1958年2月,邓小平到四川农村视察。在隆昌县新生高级农业合作社,当社长拿出笔记本和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准备汇报时,邓小平摆摆手说:“不用了,还是我问到哪里,你们就答到哪里吧。”
于是,在一片坪坝上总书记和农民开始了这样的问答。
问:“你全大乡有好多党员、好多团员、好多个党支部、好多个团支部、好多贫农、好多中农?”
答:“有500多党员,700多团员,19个党支部,19个团支部。”
问:“你们的粮食亩产量有多少?”
答:“大多数亩产五六百斤,小面积可达七八百斤。”
问:“社员一年能分多少斤粮食?”
答:“谷子分得到四五百斤,加上小春和杂粮,拉拢来算,一个社员平均分得600多斤。”
邓小平听到这里,说:“少了,一般来说要八九百斤,包括牲畜粮要千把斤才够。”
他接着问:“你们高级社有多少人口,多少土地?”
答:“全社有5600多人,1100多户,社里有5个管理区,32个生产队,全社有土地58000多亩,人平均1亩多地。”
问:“社里喂了多少猪?”
答:“全社的公有猪、私有猪加起来共有5100多头,人平均近0.9头。”
“看起来你们这几年养猪事业发展的还是不错的,但是还不算多,要争取发展到一人一头猪或是一头多一点。”邓小平评论了几句,接着问:“你们社有好多堰塘,兴修了多少水利?”
答:“堰塘不多,新修的山湾堰塘比较多,全社有108个堰塘。”
邓小平批评说:“你们的植树造林搞得不好,没有什么树木,要下点功夫搞绿化。”
然后,邓小平提议进村里去看几家农户。
在农民郭士元家,邓小平问了能分多少粮食、两头猪一天能屙多少粪。
在另一户农民家,邓小平问了一个老大娘一天能绩多少麻、能有多少收入。
他还问了高粱、花生、油菜的产量,问了鸡蛋的价格。
每一个问题都和数字有关,每一个数字都和人民的生活、生产有关。
在农村这样,在企业也如此。
1961年,邓小平到大庆视察工作。在一口油井旁和工人聊起来。
他问:“这口井每天产量多少?”
工人回答:用12毫米油嘴每天产油120吨。
邓小平又问:用7毫米的油嘴每天产量多少?工人说可以产50吨,邓小平说:“恐怕不止这个数,要有70到80吨。”
他问油田领导:职工生活如何?一个月吃多少钱?他还问:去年盖了多少平方的房子?(指职工住房)今年准备盖多少?每平方多少钱?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数字是冰冷的,枯燥的。但在邓小平的眼里,这些抽象的数字却是富有生命的,是实事求是的“实事”。了解了这个“实事”,才能做出正确的合乎中国国情的决策。
邓小平不光问数字,还帮着地方的同志算数字。邓小平算的账,十分细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