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这是在1979年宝钢建设初期,当国内外对宝钢议论纷纷时,邓小平高瞻远瞩的科学预言。25年后的今天,宝钢人已经用辉煌的业绩,证明了这一正确论断。2004年7月15日,2003年世界财富500强名单揭晓,宝钢以营业收入145.48亿美元名列第372位。这是我国钢铁工业跨出的历史性一步。
宝钢,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大的投资项目。然而,它的诞生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宝钢人深情地回忆说,在最初的决策和上马阶段,如果没有小平同志的果断决策,宝钢恐怕就没有如今的辉煌了。
宝钢一时成了“众矢之的”
1977年1月,为改变上海地区工业长期缺铁的局面,上海市和冶金部提出了在上海新建一座现代化大型炼铁厂的建议。
党中央和国务院经过多次研究,作出了同意兴建“宝钢”的有关决定。
在短短两年间,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6万建设大军和1万多名生产准备人员齐聚宝钢。在建设工地上,数万名建设者艰苦创业,奋力拼搏,工程建设热火朝天,只争朝夕。
十年动乱之后,大家都有一种要把耽误的时间尽快抢回来的强烈愿望。然而由于急于求成,全国基建规模迅速扩大,超越了国力,造成中央财力不济。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整顿。1979年初,宝钢与新日铁签订的引进合同由现汇支付改为延期支付,合同一度推迟生效。
在这种情况下,宝钢建设到底怎么办?一时成为人们议论的一个焦点:要调整就得有退有进,有上有下,而暂时要退要下的就是重工业,其中一个重点是钢铁工业。当时钢铁工业恰恰正在开始引进和建设一个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现代化企业——宝钢。原来概算宝钢的总投资是人民币200亿元,以当时全国人口计,平均每人要为宝钢分摊20元。有的人认为宝钢建成后每年只能支付利息,贷款几辈子也还不清;有的人认为要想上没有钱,要想下又浪费,所以要“五马分尸”,即把设备分散到各地去……
宝钢,一时成了“众矢之的”。
小平:宝钢“第一要干!第二要保证干好”
当时兼任中央财经小组组长的陈云,正在着手纠正经济工作中发生的冒进错误,全面调整比例失调相当严重的国民经济。面对宝钢问题,中央极为焦急。邓小平委托陈云出马,亲自抓宝钢问题。
陈云从1979年4月底5月初开始着手进行全面调查。陈云在上海亲自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后,回到北京,于1979年6月16日,与李先念共同主持召开财经委员会会议,专题讨论宝钢建设,并明确提出了“宝钢是四化中第一个大项目,一定要做出榜样来”,“要坚决干,干到底”,“对宝钢只能搞好,不能搞坏”等结论性意见。
此后不久,1979年7月,邓小平来上海视察工作,十分关心宝钢建设情况。在7月21日与上海市委常委等领导同志谈话时,就关切地专门谈了宝钢建设问题。邓小平说:“宝钢国内外议论多,我们不后悔,问题是要搞好。上海市委要管宝钢,第一要干!第二要保证干好!”并当面叮嘱宝钢负责同志,要干得快一点。
1979年9月,在一次会议上,邓小平从历史发展趋势和改革开放的全局高度,作出了“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科学预言。
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关怀下,宝钢几经周折,终于迎来柳暗花明的局面。
1981年8月7日,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国家计委、建委联合发出通知,宝钢一期改列为续建项目。
小平提出:宝钢二期必须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