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局相关旧址。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在红岩村办事处二楼的这间房里居住了41天。
山林深处,重庆沙坪坝区化龙桥一栋深灰色的三层楼房默默耸立——这就是著名的红岩村13号,原中共中央南方局机关、八路军新四军驻重庆办事处,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指挥中心。
岁月沧桑,如今的红岩村,已是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青山无言,这栋建筑每天都向人们讲述着它的红色记忆:
“重庆谈判”、“上党战役”,毛泽东坐镇红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重书旧作《沁园春·雪》公开发表,引起轰动。
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博古、邓颖超等领导人曾在此生活工作,奔波操劳,历时8年,为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
“红岩村,是当时我党闪耀在国统区的一盏明灯。”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厉华说。
“重庆谈判”,红岩村的40多个不眠之夜
站在飞机舱口,毛泽东自信微笑,目光坚定,高举的右手有力挥着那顶特别的盔式帽……
指着这张著名的照片“挥手之间”,红岩革命纪念馆讲解员叶玉玲告诉记者,1945年8月,毛泽东等从延安飞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当时,全国、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重庆。”
叶玉玲说,抗战胜利后,中国究竟向何处去?在这一关键时刻,毛泽东应蒋介石之邀,亲赴重庆谈判,向全中国、全世界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诚意,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和欢迎,不仅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更赢得了民心。
“谈判期间,毛泽东在红岩村办事处度过了41天。”厉华告诉记者,白天,他到城里繁忙地出席各种社会活动,密集会见各方人士,让社会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坚持民主的政治主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夜晚,他回到办事处继续工作,指挥全党和各解放区的工作,在这里批准了著名的“上党战役”计划,为建立和巩固东北根据地做了重大决策。
“那些日子,办事处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其中担任机要工作的同志,每天从黑夜到天明,把毛泽东和周恩来写好的电报迅速发出去,又迅速地接收从延安发回的电报。红岩上空的电波,飞过重重云雾,传到延安,传到各解放区。”
“重庆谈判”历时43天,是国共两党历史上举行的首次最高层次政治谈判,毛泽东和蒋介石先后进行了7次面对面商谈。10月10日,国共双方终于签署会谈纪要,史称“双十协定”。
第二天,毛泽东即返回延安。是夜,蒋介石在日记里写下“甚叹共党之不与同群”。不日,蒋介石签发“剿匪”密令,曾给全国民众带来一线和平曙光的“双十协定”,就此被撕得粉碎。
“红色纽带”,连接延安与国际反法西斯力量
在红岩村,有一片青翠的芭蕉林。66年前,毛泽东在这里亲切会见了美国驻华第14航空队总部的3名年轻士兵,并在室外圆桌上用简单的饭菜招待了他们。夕阳西下,毛泽东热情地邀请说:“趁太阳还没落下,我们照张相吧。”于是他们来到这片芭蕉林下,留下一张珍贵合影。
这片芭蕉林和这张照片,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与国际社会的一段友谊。
红岩革命纪念馆墙上,一幅幅介绍中共中央南方局外事工作场景的照片,历经岁月,依然生动。叶玉玲告诉记者:“抗战期间,南方局通过大量外事工作,冲破国民党的外交封锁,努力开辟中国共产党与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合作,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红岩村的南方局,就像是一条红色纽带,将延安和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连接在一起。”
她介绍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以中、美、英、苏为主的世界反法西斯侵略同盟正式形成。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南方局专门成立外事组,抓住各种有利机会,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抗日根据地的实绩,揭露国民党积极反共、制造摩擦的种种阴谋,争取国际社会和舆论的广泛同情与支持。
“经过南方局的积极争取和艰难推动,一条连接延安和国际反法西斯阵营的‘红色通道’终于打通了。”指着一幅幅弥足珍贵的照片,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个由南方局策动并促成的事件,轰动一时又影响深远:
1944年5月17日,中外记者访问团赴延安开始破冰之旅。欢迎晚会上,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爱泼斯坦称这次访问,是“把一扇关闭了很久的门,打开了一个缝隙,使光线透进来。”他在报道中写道:“中共建立的根据地是中国希望之所在。”
1943年7月22日和8月7日,美军观察组分两批到达延安。他们通过实地考察和与中共领导人交流,真实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心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实情,并向美政府发回报告,猛烈抨击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称赞延安的抗日民主政策。
1945年,联合国在美国旧金山召开制宪会议。周恩来提出,中国代表团应由共产党和国民党以及民盟等共同组成,并为此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当年4月,中共代表董必武正式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制宪会议,并在《联合国宪章》上庄严签字。这是中共代表第一次作为正式成员出席国际会议。
有学者这样评价:“当时南方局的外事工作,为新中国外交奠基。”
一所一桥,展现共产党人革命浪漫主义
很少有人知道,红岩村里,有一排灰色的小青瓦房,这就是“红岩托儿所旧址”。山路深处,还有一座弯弯的小桥,当时被浪漫地称为“红色情人桥”。
“在残酷对敌斗争中,南方局的同志们大智大勇。这一所一桥,则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浪漫主义和人文关怀的至情至柔。”随着工作人员的介绍,一幕幕储藏在红岩村的温馨往事向记者鲜活打开。
1942年,邓颖超在红岩村办起了托儿所,最多的时候,有30多个孩子。开班时,孩子们常因轮不到玩具玩而哭闹,细心的周恩来得知后说:“孩子们是革命后代,是祖国的宝贝,是我们的接班人,大家都应该关心。”他动员工作人员为孩子们制作各种玩具。
托儿所还组织小运动会,自编自演秧歌剧。周恩来和邓颖超等领导人工作之余常来这里看望孩子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