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壮举,在古今中外军事史上堪称一大奇迹。渡江的胜利使我军跳出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长征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伟大胜利。”
这话是宋任穷说的。70年前的那个5月,时任红军团政委的他,率部日夜兼程160里,抢占金沙江重要渡口皎平渡,消灭驻守敌人,掩护红一方面军安全渡过金沙江。
金沙江在皎平渡转了一个弯,地势突变,两岸高入云端的悬崖让人望而生畏。“五月渡泸,江水有毒”,史载诸葛亮南征时,马岱率2000人渡江,中水毒就死了1500人。站在5月的金沙江边,烈日当头,浑浊的水汽直往裤管里钻,又热又痒。
皎平渡的水较缓,可行船,很早就是联系川滇的重要渡口。过去,两岸的人对渡口称呼不一,在北岸四川人称它中武山渡口,南岸云南禄劝县皎平渡镇那边,当地少数民族称之为拉戛渡。1935年红军从这里巧渡金沙江,让古渡熠熠生辉,1977年,云南省报经国务院批准,渡口正式命名为“皎平渡”。
凉山日报青年记者宋明对这儿的一切了如指掌,他的介绍如影像般生动地叠现在我们眼前。他说,皎平渡南岸禄劝县矿产丰富,开有露天矿厂,许多车辆在此装矿,然后经过1991年竣工的皎平渡大桥过江入川,再由会理县境内运抵攀枝花市。近年来这里旅游的人逐渐增多,主要是昆明方向来的人,因为皎平渡离昆明仅200多公里,道路又好。今年红色旅游升温,五一大假期间,不少从云南来的游客,专门来参观皎平渡红军纪念馆,看当年红军居住过的崖洞。
皎平渡北岸山壁上,有排成一线的11个山洞,毛泽东曾在这里住过并亲自指挥红一、三、五共3个军团两万多人过江,这个普通的“山洞旅店”,因此成了闻名中外的“红军洞”。中央军委纵队和3个军团依靠7只小船,从5月1日起到9日中午止,不漏一人一马,全部渡过金沙江。两天后,敌人的大队人马才赶到江边,但我军已经毁船封江,无影无踪了。
普通的山洞留下不朽的传奇。从皎平渡大桥下向西行约二三百米,一眼可瞧见6个洞,其中5个面江,那是周恩来等领导住过的。洞口虽窄,但洞里空间大多了,高有两三米,占地几平方米到10多平方米不等,一般都洞中还有洞。
有一个洞长10多米,因是穿的,故叫“穿洞”。出了穿洞,眼前横着一条沟,沟边有3个洞,沟里的第一个洞相对来说较小,是毛泽东住过的,现有碑文记述。几个游人走进洞里,发现里面还有一个小洞,不禁开玩笑:“当年毛泽东住的还是套间呢!”
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壮举已经过去70年,但当时为红军划船的36位船工中今天还有一位健在。在皎平渡红军纪念馆旁的一座小别墅般的房子里,住着93岁的老人张朝满。老人是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镇人,他这漂亮的家是禄劝县某企业捐建的,现在他在这里安度晚年。见证历史的张朝满,常常深情地告诉游人,“当年帮助红军渡江的36个船工只有我还活着,如果他们在世,该是一百多岁了。记得当初我们为红军划船7天7夜,一船又一船的红军过了江。我现在与女儿女婿生活在一起,国家每年给我7000多元,日子好过得很!”
老人耳聪目明,对当年红军渡江的经过记忆犹新。老人家的客厅墙上还挂着戴八角帽的毛泽东像,主席像常让老人陷入到对那段烽火岁月的回忆中。
会理县四一乡中武山村68岁的老人龙付洪,说起红军当年过江的事,也滔滔不绝:“我虽然是红军过后出生的,但经常听老人们讲,知道红军七天七夜渡江是刘伯承指挥的,毛主席是第3天到第6天走的!”
站在皎平渡,回望直入云端的两岸悬崖,不禁感慨:“金沙水拍云崖暖”,“暖”透二万五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