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创作灵感 曾多次寻访红军长征足迹
“在寻访娄山关的时候,为了弄清当时红军激战的情况,我反复考察此地,曾有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亲自带着我爬上陡峭的关口,主动向我讲述当年的战争故事。”张正和介绍,像这样深爱着红军队伍的老百姓,在“四渡赤水”的长征途中比比皆是,这也成了他创作的源泉。
2003年,张正和进入创作高峰期,至2008年完稿,他不仅辗转川滇黔三省数万公里,还三次重走长征路。同时,张正和还常常为了找寻创作的角度和现场,独自一人行走在长征途中。
为力求真实 创作途中几易其稿是常事
在创作“土城鏖战”时,为将重机枪的结构准确反映,张正和曾两次专访古蔺太平渡陈列馆重新写生。当时,2.5米长的“夜探恩来”章节,本已完成,但他发现这节的背景是在鸭溪,于是又裁补重来。画好后,在最新的中央党史办访谈录中发现,还应该包括苟坝,于是再次推倒重来。
诸如这样几易其稿是常事。为选择赤水河较为典型的外景,独自一人离开公路,沿着赤水河陡峭崎岖的河岸,往返几十里写生创作,渴饮赤水,汗浴赤水。画卷采用的是人物画和山水画相结合的方式,以及用连环组合与现代构成相结合的表现形式。随着采访写生的深入,愈来愈多的故事开始跃然于画卷之上,很多情节被记录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