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人群在《四渡赤水》的第三卷前驻足欣赏
叙永籍画家创作巨幅画卷纪念四渡赤水战役胜利80周年
人物名片
张正和,男,出生于1943年,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在泸州市叙永城郊中学任教,早年于四川美院和北京艺术研究所攻修油画与国画,主攻国画、山水和人物,兼擅书法。1996年曾被中国美协等33家专业学术机构共同授予“当代书画艺术家”称号。其作品曾应文化部之邀参加中国艺术博览会,并入选北京国际艺术精品展等全国及省市大展获奖。
今年是红军入川80周年,也是“四渡赤水”战役胜利80周年。刚刚过去的小暑时节,地处乌蒙山北麓的叙永雨后初霁,阳光冲破云层洒向大地。已是古稀之年的张正和,在叙永春秋祠缓缓地展开自己历时12年创作的《四渡赤水》巨幅画卷。7月9日,这件珍贵的艺术品首次亮相,在泸州市叙永县春秋祠内公开展出。“画卷很壮观,太不可思议了!”群众在闻讯赶来参观时,不由得发出阵阵赞叹。
一幅巨作
作为个人独立创作红军长征“四渡赤水”这一题材国画作品,其体量和规模,是目前四川乃至全国首例。
120米长画卷 《四渡赤水》首次对外展示
张正和是叙永籍四川美术家协会画家,他创作的巨幅画卷《四渡赤水》,画卷总长为120米,宽0.80米。为展出方便,画卷被分成六卷进行装裱,单独每卷20米。画卷集中展示了在长征期间的中国共产党领袖、红军指战员和各民族百姓等人物,总数达1200多人。故事题材以四渡赤水题材为核心,涵盖了长征重要历史情节 50 多个。
“希望120米长的巨幅画卷,能够让人们了解红军在长征中的‘四渡赤水’这一神来之笔。画卷的内容主要是反映红军长征,着重描绘了他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并北上抗日。”画卷作者张正和说,今年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战役胜利80周年,他创作这幅巨幅画卷的目的,是希望人们可以通过作品重温历史,并将红军长征精神弘扬和传承下去。
画卷采用了中国画水墨线描和西洋画光影效果相结合的手法,人物画和山水画相结合的方式,以及用连环组合与现代构成相结合的表现形式。目前作为个人独立创作红军长征“四渡赤水”这一题材国画作品,其体量和规模在四川乃至全国都属首例。
受电影启发 萌生作画讲述长征故事念头
“红军长征震撼世界,四渡赤水享誉中外,但要问红军是如何四渡赤水的,恐怕就鲜有知晓者。”张正和说,他经过走访调查发现,作为四渡赤水核心区域的叙永,当地群众中能够说清来龙去脉的,也是凤毛麟角。
“每当在课堂上,有学生想要了解更多的长征故事时候,我常常有种无力感和无奈感。”正是从那时开始,张正和有了创作反映红军长征故事画作的想法。那个时候,还是20年前,张正和还在叙永县城郊中学担任美术教师。如今,回想起当时的情形,早已退休的张正和依然有些难以释怀。
上世纪90年代,由古月主演的《四渡赤水》电影风靡全国,张正和发现不少故事情节就发生在身边,于是有了用画作表现红军长征故事的念头。1996年,张正和受邀参加当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艺术博览会,其创作的反映红军长征途中的画卷《营盘山上桔子红》,获得了时任国家领导人的乔石和雷洁琼的肯定,并且,在同时的拍卖会上被中国政法大学收藏,这更加坚定了他将红军长征绘成画卷的决心。
一个老人
为了寻找创作灵感,他不仅辗转川滇黔三省数万公里,还三次重走长征路。
为搭建框架 他常常与儿子讨论到深夜
1996年参展回到泸州后,张正和决定将心中的想法告知家人和同事,但此时的张正和已是半百之年,且患有低血压和脑供血不足等慢性疾病。想要绘制长征画卷,需要付出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对身体和意志力考验。
“原本担心会遭到家人的反对,没想到他们却相当支持我,并积极为我出谋划策。”张正和表示,虽然得到家人的鼓励,然而画卷创作的规模和故事情节却需要从零开始,从头再来。1996 年到 1998 年两年的时间里,他常常与其学习美术专业的儿子就如何创作画卷,表现什么内容,用什么技法表现等等问题讨论到深夜。渐渐地,创作《四渡赤水》的整个主线和框架开始清晰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