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刘英烈士的后代,2024年5月2日下午,我们在永康市和谐思想研究会党员干部的陪同下,来到仰慕已久的刘英、粟裕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部队在浙西南游击根据地活动遗址永康后渠坑的宿营地。谁知,历经88年风雨的挺进师栗裕等干部战士风歺露宿、占地约800平方米、极其珍贵的红色遗址,却在世人的冷漠和集体失道之中,被夷为平地。望着满地瓦砾的遗址,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粟裕师长率领100多名红军战士,头戴红五星军帽,穿着单衣草鞋,肩背长枪,腰挎短枪,风餐露营聚集在后渠坑的情景。望着19烈士牺牲地纪念碑,仿佛看到了浙西南工农红军第二大队钱双全等19位对革命忠心耿耿的战士,被叛徒刘达云秘密残杀的景象。我们在心里轻轻地呼喊,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永康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这一红色遗址的重见天日,是被烈士后代钱林松、俞月丹、程烜等于2021年12月探访发现,而出现在公众的视野。时隔三年的今天,这些具有百年民国历史的建筑、具有红色文物价值的红色革命遗址,在我们前去瞻仰时居然看到现场一片瓦砾。但是我们的耳中,似乎仍然听到当年挺进师师长粟裕率领100多名红军战士金戈铁马的嘶吼声。
据党史记载,刘英任政委栗裕任师长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1936年7月 11日中午,在粟裕的率领下,一百多名红军战士,从浙西南游击根据地黄弄坑出发,于次日凌晨到达永康唐先,对唐先保卫团形成包围之势。不巧保卫团的1名团丁大清早在其驻地的旁边池塘里捉虾,发现了红军,大叫大嚷起来,红军只好开枪将其击毙,因过早地暴露了目标,敌已有准备,且紧闭大门负隅顽抗,红军无法攻入。战斗中挺进师1名红军战士和浙西工农红军第二大队中队长王如山阵亡。国民党永康县政府闻讯后即电令古山、四路口、桥下、清渭街、象珠、峡源保卫团向唐先推进,并派驻永保安队前往清剿,同时急电请金华第九保安队到永增援。久攻不下,又得悉敌人重兵逼近,粟裕为了红军免遭敌援军包围,只好下令撤离唐先退到后渠坑村宿营休整。此前原浙西工农红军第二大队大队长、中共党员钱双全率领21位红军战士已与挺进师一纵队刘达云、张文碧部在黄弄坑会合,编入挺进师一纵队二大队。他们跟随粟裕离开黄弄坑开往唐先,此时也参加了突袭唐先保卫团的战斗。在黄弄坑曾资助栗裕大洋伍佰元,却不幸被叛徒刘达云污陷杀害,葬身荒野八十六年之久。三十八年前的一九八五年,粟裕给浙江省委写信,要求给19位枉死的红军战士平反。浙江省委遂发文给钱双全等十九位红军战士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恢复党籍,按照因公牺牲的红军战士处理。现在,该红军挺进师宿营驻地的陈杰雄等村民,自发把被洪水冲刷裸露在外的红军战士尸骸收集起来集中掩埋,并筹资修建了简陋的烈士墓,以期暂供广大群众及烈士后代瞻仰祭祀。
永康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浙江省革命老区县。早在1927年5月就成立了党支部,同年7月建立了中共永康临时县委,1929年8月成立了领导六个县的中共永康中心县委 ,1930年5月成立了永康苏维埃政权。崛起于1928年到1930年间的永康工农军,曾经拥有800余人枪。1930年7月组建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13军第三团(师),兵力达到1600余人,是当时红13军三个团(师)中武器最好的一个团(师);1930年9月,红三团(师)攻打壶镇失利后,遭到敌人疯狂的围剿和屠杀,面对白色恐怖,红三团(师)余部在山区坚持斗争,组建了以程义仁为总负责人的浙西红军游击队(后改编为红军独立团)。1936年2月红军独立团与粟裕任师长、刘英任政委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以下简称挺进师)一纵队余部在永缙边界的黄弄坑汇合,恢复了浙东特委和挺进师一纵队的番号,创建了以永康金竹降、缙云黄弄坑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武装斗争一直坚持了1937年,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中心浙江坚持斗争,成为南方八省游击战争的战略支撑点,在敌后坚持红旗十年不倒。抗战时期永康作为国民党浙江省政府驻地,一度成为全省的抗战中心和前哨阵地。恢复组建的中共县委宣传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领导永康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民政府军政部副部长的周恩来同志曾到过永康方岩,开展统战工作;1942年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刘英在永康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解放战争时期由金华地区武工队(永康游击队)发展壮大为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永康人民前仆后继,不怕牺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400多位永康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永康这片红色土地,给我们留下了大批红色革命遗址、遗迹,也留下了十分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无奈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革命遗址遭到自然界的毁损甚至人为的破坏。最令人痛心的是,永康后渠坑村“挺进师宿营遗址”,不久前被以种植水稻的荒缪理由理由随着整村的拆迁而被夷为平地。被拆迁前的2023年7月19日,老党员胡学飞专门为此向市委反映情况。内容如下:“中共永康市委书记张旭升同志尊鉴:我是有五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向你反映要求紧急出台措施,保护对最新发现的刘英栗裕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曾于1936年7月12日在永康象珠镇后渠坑话动宿营地遗址、并有十九位因公牺牲的红军战士遇难处的遗址。使这宝贵的革命遗迹在您的任职内恢复,并发扬光大重现辉煌。我们中翼先锋和谐联合党支部与人民医院第二党支部及后渠坑、前黄、烈士后代等部分党员已经前往瞻仰过了。大家感觉有必要向您上书建言,郑重建议:千万不要为了商业利益,就草率地把这么重要的红军挺进师三年革命游击战争根据地后渠坑遗址拆除,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政治错误。祝您身体健康,全家安康,万事如意。中共党员胡学飞敬呈。2023年7月19日。”令人遗憾的是,此信发出后如泥牛入海无音讯。在某些人的眼里,革命的初心早就丢到爪哇国里去了。
1982年颁布的《文物保护法》第二条第二款明确规定:“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受到国家保护。其中第七条 规定:“革命遗址、 纪念建筑物、 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文物,应当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分别确定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认为,革命遗址是“固化”的党史与革命史,是“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科书,也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更是我们党和国家的珍贵记忆。它凝聚着深刻的内涵,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革命遗址把我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波澜壮阔的革命史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心坎。同时它还是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遗产。因此,革命遗址不仅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最直接、最生动、最形象的教材,也是开发红色旅游事业的重要资源,红色文化也是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后渠坑这块浸透烈士鲜血的土地,拥有“浙西工农红军”、“浙西红军二大队”、“红军独立团”、“挺进师、“中共浙东特委”、“浙西南独立师”、“粟裕红军司令部”、“19烈士”等诸多革命元素的革命遗址却在社会发展中遭到“建设性破坏”,实在是令人惋惜。“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不能忘却的是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革命的胜利,换来了今天永康的繁荣。为此,我们强烈呼吁当地政府本着对法律敬畏之心、对革命烈士的崇敬之情,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的精神,放弃原有的错误规划,立即着手对该村已拆除的“19烈士关押处”、“粟裕红军司令部”、“19烈士遇难处”、“19烈士掩埋处”、“红军宿营地”等革命遗址进行修复和保护,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只有这样,才是我们对长眠于九泉之下烈士英灵的最好告慰和纪念。先烈英名与日月同辉,先烈精神光照千秋!
革命后代:程烜、刘震海、刘水林、吕建明 2024年5月28 日
附:挺进师宿营遗址简介
1936年2月,挺进师一纵队余部12人在一纵队行动委员会书记刘达云、特派员张文碧率领下,在与永康交界的缙云黄弄坑与红军独立团(浙西游击队)会师。两支部队合编红军独立团(浙西工农红军)下设第一、二大队(其中大队长钱双全、副大队长程银生,刘达云、张文碧编入第二大队)。第二大队活动于永康金竹降、铜山、四十四坑和缙云黄弄坑、白竹、上朱、西施、道门一带;同时成立了刘达云任书记的中共浙东特委,重建了中共缙云县委,杨金保为县委负责人。两支部队会师后,连续打了十几个胜仗,多次击退省保安队和乡村保卫团的多次围攻。不仅使红军在永缙边界山区站稳了脚跟,还打出军威,扩大了红军在永缙地区的影响。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以缙云黄弄坑、永康金竹降为中心的浙东游击根据地。
1936年7月9日,粟裕、谢文清率领浙西南独立师(1936年2月在挺进师基础上组建)70余人来到黄弄坑与浙西工农红军第二大队汇合。11日中午,浙西南独立师和浙西工农红军第二大队共100余名红军战士在粟裕、谢文清率从黄弄坑出发,经旸村、包坑、道门、四大岭,猫狸累、庙口、铜坑、上石头、后塘弄、岩洞里,星夜潜行于7月12日佛晓抵达永康唐先镇,红军包围了唐先保卫团驻地成兴常公祠堂。因久攻不下,红军部队只好撤离唐先,退到后渠坑宿营。12日晚上,在后渠坑村,刘达云一手制造冤案,滥杀浙西工农红军第二大队19名红军指战员,造成惨绝人寰的惊世冤案。
时隔50年至1985年5月20日,中共浙江省委作出(1985)36号文件《关于原浙西工农红军第二大队平反问题的批复》:省委决定对程义仁、钱双全、程银生、徐荣华、徐舍牛、徐岩火、应高新、施文来、施文月、胡维康、施阿杰、太平老七、汤文其、周岩寿、吕维其、杨金保、杨义贵、杨家楼等十八位同志平反昭雪,恢复政治名誉,并恢复程义仁、钱双全、程银生、杨金保、杨义贵、杨家楼等六位同志的党籍。以上烈士英名收录在1993年省民政厅编辑出版的《浙江省革命烈士英名录》(第四卷·1637-1663页)之中。
同年永康县人民政府落实省委文件精神,将上述永康籍的14位烈士的英名,刻在了永康革命烈士陵园的《革命烈士英名录》大理石碑上。1995年6月永康市民政局、永康市党史办联合出版的、由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书名《永康烈士英名录》收录了14位永康籍烈士的生平事迹,此外磐安县人民政府也为杨金保、杨义贵、杨家楼三位烈士修建了烈士墓。
2021年,永康一带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洪水过后,19烈士的遗骸暴露在野外的山坑里。永康和谐思想研究会得知消息后,派烈士后代前往察看,随后派员进村调查。并组织红色基因寻访团成员分头搜寻史料、前往烈士的家乡缙云、磐安和永康本地实地走烈士访后裔,使尘封85年之久的19烈士英名和事迹重新展现在永康人民面前。2021年6月,象珠镇后渠坑村两委组织村民自发收殓了十九烈士遗骸,修建了烈士墓并立了碑,同时还在19烈士遇难处立了碑,随后开辟、修建了通往烈士墓的进山道路。以上工程镇政府出资10万元,村里出资40多万元。
19烈士墓修建后,永康的红二代红三代及热心群众,经常前往当年关押19烈士的遗址和粟裕(开国大将)、张文碧(开国少将)、刘亨云(开国少将)住过的、被当地村民称之为“粟裕司令部”的遗址参观,吊唁和瞻仰新修建的19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寄托哀思。
被拆除的19烈士关押处遗址
当年村民将19烈士遗体抬到此处掩埋
被拆除的粟裕红军司令部遗址
已夷为平地的后渠坑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