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珍藏着第一次反“围剿”时,红一方面军在龙冈战斗中缴获的国民党军第18师师长张辉瓒的怀表。怀表直径5厘米、链长24厘米,非常精美,是被红4军第10师师长王良缴获的,1932年王良牺牲后,这块表由罗瑞卿保存,并于1959年捐赠给军事博物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给了国民党军当头一棒,更是毛泽东游击战术“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重要体现。
1930年10月,历时半年的中原大战结束。红军和根据地的蓬勃发展给国民党统治集团造成了极大的震惊。蒋介石立即下令调集重兵,任命14个“剿匪”督办,对各苏区的红军发动大规模“围剿”,其中首要目标就是红一方面军及其所在的中央苏区。蒋介石陆续调集国民党“围剿”军11个师又两个旅共10万余人到达江西,以江西省主席、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总司令,第18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作战方针,企图尽快摧毁中央根据地,消灭红一方面军主力。
此时,红一方面军约有4万余人,虽有很大发展,但与国民党“围剿”军相比,仍处于弱小地位。10月25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江西省行委举行联席会议,讨论是否打南昌和如何粉碎敌人“围剿”的问题。10月30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又在江西新喻(今新余)的罗坊召开紧急会议,就集中方面军主力在苏区内作战,还是红1、红3军团分开在赣江两岸各自为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毛泽东分析了赣西地区的战场地形,认为分开作战会分散我军力量,容易被各个击破,彭德怀也支持毛泽东的看法。最终会议决定实行“诱敌深入”的方针,红一方面军退入苏区,利用苏区内有利的地形条件,在苏区群众的支援下,打破国民党军的大规模“围剿”。11月1日,红一方面军总部下达“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之”的命令,红军主力随之开始东渡赣江,向苏区内转移,进行反“围剿”的各项准备。
11月中旬,国民党军开始进攻,红军主力则遵循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一边战略退却一边寻找反击时机,苏区党政军各级组织也在总前委统一领导下以各种方式支援红军作战。国民党军虽开始声势浩荡,先后进入吉安、吉水、永丰、乐安、宜黄、南城等地寻求红军主力决战,却一次次扑空。12月下旬,国民党军主力5个师先后到达龙冈、源头、洛口、头陂一线,在红军和地方武装的不断袭击中逐渐士气低迷。红一方面军也逐步从赣江东岸撤至黄陂、小布、安福圩、砍柴冈、平田地域集结待机,红军的反攻条件逐渐成熟。
为了鼓舞官兵和苏区民众的士气,一鼓作气达到反攻的胜利。12月25日,毛泽东在小布亲自主持召开了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此次大会盛况空前,集结了红军主力、地方武装、赤卫队和群众几万人。毛泽东在会上进行战前动员,讲了克敌制胜的六大有利条件,并为大会题写了表达反“围剿”战略思想的大字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对于国民党军部署在西起江西万安、泰和,东至福建建宁相距800里地带的新态势,毛泽东、朱德确定实行“中间突破”的战术,先打敌主力谭道源师或张辉瓒师,将敌分割为远距离的两群,以便各个击破。12月28日,鲁涤平令其深入苏区的5个师向宁都以北黄陂、小布、麻田地区的红军发起总攻。其中张辉瓒率第18师师直属队和两个旅于29日由东固孤军冒进龙冈。红一方面军总部得悉第18师主力向龙冈推进,当即决定以一部兵力牵制其他师;集中主力分左、右两路秘密西进,希望能趁第18师主力立足未稳将其歼灭。29日下午,红一方面军在向龙冈前进途中,得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