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7月,日军又纠集5万余兵力同时从同蒲、正太、平汉、道清各地发兵,对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晋东南发起第二次九路围攻。这是日军集重兵对太行山发动的最大规模的秋季扫荡,企图打通晋冀豫的交通线,将抗日根据地分割,然后逐步压缩摧毁。他们还提出“治安肃正”的口号,除军事讨伐外,在政治上提出“以华制华”,利用汉奸、伪军,并唆使一部分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对八路军进行磨擦;在经济上肆行抢劫、封锁、破坏,甚至放水决堤,制造灾荒,这就使根据地军民的处境变得越来越严酷。
晋东南是朱德率领的八路军总部驻地,是华北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和神经中枢。朱德总结了长期以来同敌军作战的经验,提出争取主动、就利避害、机动作战的原则:“小股进退,分支袭扰,集中主力,乘弱伏尾,昼伏夜动,声东击西,有意暴露,及时隐蔽,利害变换,毫不犹豫,拿定火色,转入外线。”各抗日根据地大体上都按照这些原则来对付日军的扫荡,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反二次九路围攻后,八路军不断坚持敌后抗战。在政治上,朱德坚持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阶层群众,积极建立、发展和保卫民主政权,保障根据地人民的民主权利。在经济上,除倡导发展生产、改善经营、统制贸易外,还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克服困难,其中包括创立冀南银行发行货币,建立小型兵工厂,号召部队在不妨碍战斗的情况下,开荒种麦,非战斗部队尤须注意进行生产等等。八路军调动了各根据地军民的抗日积极性,尽管环境险恶、困难重重,华北各地的抗日斗争依然蓬勃发展。
朱德指挥军队取得的成就举世数目,并获得了高度评价。1939年12月,周恩来主持的《新华日报》为朱德53岁生日专门发表了社论,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陆定一撰写了专门的长文《贺朱副司令长官五十三寿辰》,赞颂朱德的功绩。这标志着朱德作为中共抗日领袖的地位和威望进一步明确。
三、运筹延安:策化军政事务 功绩彪炳史册
1、决策百团大战
1940年3、4月间,一直强调以打击日军交通线为最重要策略的朱德决定推行一次大规模交通破坏战。他认为可以达到三个目的:一,它牵制了敌人进攻我大西北后方及进攻西南的企图,部分地错乱了敌人的部署,至少要延迟敌人的进攻;二,打破了敌人对付我抗日根据地的“囚笼政策”。敌人企图利用它的铁路、公路、据点和碉堡来封锁我们抗日根据地,陷我于绝境。而我们则必须切断敌人的交通命脉,以制敌之死命;三,打击了敌人的“以战养战”的阴谋。
朱德一直认为,日军地面部队的主要优势就是机械化,要化解日军这个优势的最好策略就是攻击它的后勤,缺乏后勤保障的日军机械部队就降低了战斗力,机械装备甚至成为一堆烂铁。朱德决定打百团大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显然是站在全国战局来看的。
朱德对百团大战作了决策并进行初步安排后,即出发回延安,百团大战的指挥也就由彭德怀负责了。8月8日,在延安的朱德与太行山八路军总部的彭德怀和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下达了行动命令。8月20日,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八路军在抗战期间作战规模最大的百团大战正式打响,总共使用了100多个团,20多万兵力,在22日朱德与左权对前线发出指示里,把这场战役称为“百团大战”。到12月5日时,八路军进行大小战斗1800多次,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俘日伪军1.8万余人,破坏了敌铁路、公路,使敌人交通运输线瘫痪。对坚持抗战、遏制当时国民党妥协投降暗流、争取时局好转起到了积极作用。决策百团大战,充分展示出朱德从战略到战术的雄才大略和控制战役、战斗的强大能力。
2、倡导军垦屯田
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由于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严密经济封锁,延安困难重重,步履维艰。
为了打破日寇和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克服部队供应的困难,朱德提出军垦屯田政策。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屯田,朱德是很熟悉的。早年读《三国志》时,对书中记载的曹操“开芍陂屯田”就很赞赏,眉批道:“留薪办法”。他认为这是解决军队生活必需品的好办法。而现时,在革命军队中实行屯田,则是个伟大的创举。不仅在规模上比曹操的屯田大得多,而且搞农业生产,还要从事林、牧、副、渔业及手工业、商业、运输业的综合开发。
1940年10月到年底,朱德先后发表《论发展边区的经济建设》、《参观边区工厂后对边区工人的希望》、《完成一九四一年度财政经济计划》等文章,阐述他对发展边区经济的构想。朱德提出的军垦屯田、“南泥湾政策”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它不但粉碎了日寇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而且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发展,改善了部队和边区人民的生活。1942年12月12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积极推行“南泥湾政策”》社论称到:“‘南泥湾政策’成了屯田政策的嘉名,而这个嘉名永远与朱总司令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3、总结军事思想
1945年4月,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中共“七大”召开了。历经抗日战争的洗礼,朱德在全党全军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凸现。英国记者根瑟•斯坦因写道“我所发现的,随处都自发表现出来的士兵与人民的爱戴和信仰中,他同毛泽东实际上是同等的。” 在“七大”正式开幕挂领袖像时,自然就同时挂上了毛泽东和朱德两个人的像,作为人们共同崇拜的偶像。
朱德在4月25日的中共七大第三次会议上,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报告共分5个部分:一、抗战8年;二、论解放区战场;三、中国人民抗战的军事路线;四、今后的军事任务;五、结束语。这篇凝聚着他抗战心血和战略艺术的著名篇章,奏响抗战胜利的序曲。
中共七中全会上,朱德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书记处由五人组成: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他们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担负起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引导到最后胜利的历史重任。中共七大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上有两大历史贡献。其一是刘少奇所作的修改党章报告中,对毛泽东思想作了科学论述,提出要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其二是朱德的军事报告,对毛泽东军事思想作了科学论述,提出要把毛泽东军事思想作为军事建设的指导思想。这两个历史贡献影响了党、军队、国家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并且还将继续影响下去。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极具光辉一页的中共“七大”载入史册,朱德的军事报告也同大会政治报告一样成为一个时代的里程碑。
8月10日凌晨,日本裕仁天皇批准了外务省提案,表示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朱德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总司令,和民国政府任命的军事将领,以卓越的军事思想和指挥才能,高超的社会能力,实际的经济政策,在抗日战争中充分展现。他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和贡献,赢得了国共两党的共同认可和全国人民的崇敬和爱戴。他的功绩,彪炳史册。
(作者系朱德故居纪念馆副馆长、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