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展红色旅游是促进茅山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经济工程。
茅山是革命老区,地处丘陵山区,其经济发展处于相对滞后,七分山地,三分田地,没有支柱产业,但自然生态资源丰富,通过建设红色旅游景区,可以更好地整合茅山丰富的红色资源、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景观,实现“红”“绿”(自然生态)结合,优势互补,为旅游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实现以“红”带“绿”、以“绿”托“红”的格局;可以逐步建立起完整的茅山旅游产业体系,进而发挥出茅山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推进茅山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推动茅山老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建设茅山红色旅游景区是弘扬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工程。
红色旅游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休闲时间增多、交通运输便捷条件下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结果。茅山红色旅游是建立在茅山红色资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其富含的独特精神价值已形成具有世界遗产意义的“红色精神”。开展红色旅游,就是把这种先进文化进一步地弘扬出去,教育后代、激励后人,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抵御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
开发利用茅山革命老区特有的人文历史资源,可以为中国人民、海外同胞及国际友人提供一个表达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伟人怀念与景仰之情的良好途径。成为人们了解中国现代历史的重要窗口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所以,发展茅山红色旅游、彰显茅山红色文化,可以进一步构建忠诚爱国的民族情怀,可以进一步培育不畏艰难的坚强信念,可以进一步铸就自主进取的创新精神,可以进一步体现执政为民的宗旨观念。
(四)建设茅山红色旅游景区,为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的生存、发展、创新提供契机。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经过多年努力,已初具规模,现展馆面积达3700平方米,文物资料6000余件,陈列初步采用声、光、电、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以增强展示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为了扩大教育基地范围,又兴建了“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观众逐年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人民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原来展馆的规模、陈列的内容、展出的手段和形式都显得与形势很不相适应,需重新改造整治和布展。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的建造,由于当时经费困难,很多附属设施未能实施,尤其是“碑下放鞭炮,空中响军号”的奇观出现后,被“大写真”、“焦点访谈”等新闻媒体一传播,到茅山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但是单调的纪念碑没有附属设施相配套,不能满足游客观众的需要。茅山除了已经初具规模的新四军纪念馆和纪念碑外,茅山抗日根据地革命旧址还有几十处,从初步调查这些旧址的现状来看,有些年久失修,风雨侵蚀,损坏严重,一时不能修复,有些必须尽快修复,开发保护。目前亟待修复保护的主要有:
⑴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政治部旧址——松风阁、宰相堂; ⑵磨盘山抗战旧址——兵站、交通站、被服厂、医疗所、兵工厂; ⑶茅山地区反“清乡”斗争遗址——三茅峰。
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旅游局等13个部委办局,确定了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名录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茅山老区榜上有名,上述亟待改造、兴建、修复保护的红色资源,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必将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也为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的生存、发展、创新提供了宝贵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