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袁永涛,男,汉族,生于1963年6月,1984年7月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英国文学系专业,先后在永昌一中、永昌三中从事高中英语教学20多年。后从事《永昌县志》编撰工作,后调入永昌县委宣传部从事红西路军史料整理研究工作,再调入永昌县旅游局和金昌市委文明办,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成立后,被组织部门调入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专职从事红西路军史研究工作。目前是省委命名的红西路军史研究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2012年出版长篇小说《天下骊靬》,在港台澳地区引起轰动。2014年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西路军鏖战永昌》专著。先后下“中国共产党历史网”、“甘肃省委党史网”、“中国红色旅游网”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2015年被永昌县委县政府授予“永昌县首批届拔尖人才”。
【电文七】
永昌县政府第一科科长瞿曾传关于永昌县“失陷”经过的呈文
(1936年12月10日)
呈为呈报永昌县城被匪失陷经过情形,仰祈鉴赐察核事。窃按永昌地处甘凉之间,南接青海,北连宁夏,东由武威而通皋榆,西临山丹,为通新疆要道,因缺乏水利,所以地瘠民贫。民十八年经马仲英乱后,全城人民死伤殆尽,元气迄今未复。
此次残共西窜,永昌城防空虚,驻军只有骑兵第五师工兵团士兵一连,计官兵一百一十人,步枪十三支,均毁坏不全,只有五支可用。此外,奉命召集壮丁训练之六百余名,并无枪支,只有土制刀矛之类,县府于匪未渡河前,为防患未然计,曾召集绅商各界开城防维持会议,负责修理城垣、征集粮食及一切城防事宜,由各科长轮流守城巡夜。
十一月十三日,匪军一股围武威,一股即西窜永昌。永昌城内兵力微弱,势难固守。县长先以电话向骑五师告急,当时电话已经断绝,城门又被驻军封闭,不许一人出入,居民鉴于民国十八年之屠城,已成惊弓之鸟,相率请求出城避难,均以城内力量薄弱,明知不能固守。且据探报,驻军又有喧变消息,城内谣诼繁兴,人心惶恐。县府向驻军连长商议,放出居民,连长坚辞不允,一再交涉,始将城门开放,并以保护为名,请县府人员一同出城。当黎明时,各机关人员退至头坝口。头坝口距县城二十里东南。
十四日夜半,驻军大变,职等率住内院,兵变时庄门已闭,攻打未入,遂各四处奔逃,即欲入城图劫,幸而城门已闭,未得入城。复至乡间抢劫后,往西逃窜。
十五日职与警佐入城,安抚城内秩序,商业菜市照常营业,人心较安。前方并无消息,当即召集县府各机关职员,开城防临时会议,派警士壮丁守护城垣,一面召回县长理员。十七日县长回城,照常办公。十八日得探报,匪军已至,县长单身出城走避,永昌遂陷。
陷后,据出城民众报称,匪军入城后,即占据民房,强迫人民服役,并抢劫粮食、器具、牲畜等物。翌日,匪军马队西窜,进犯山丹,一面四处搜劫,四乡粮食掳劫一空,并向民众宣传赤化,占据庄院。二十三日晨,青海民团由头坝口西进,与匪军接触,开火约三小时始退。二十四日又接战,民团由山脚下进攻,匪军退守县城,职见情形不佳,遂逃避山中。
此后故不得其详,理合将匪陷永昌经过事实情形,遵谕呈报,仰祈钧鉴,赐察核。
谨呈
甘肃省民政厅厅长刘 (录自《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
【电文解读】
这是永昌县政府第一科科长瞿曾传向甘肃省民政厅刘厅长上报永昌县“失陷”经过的呈文。
甘肃省民政厅刘厅长:
现呈报永昌县县城被共匪攻克失陷的详细经过,希望核实。永昌县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东端属于凉州管辖,南接青海,北连宁夏(应为腾格里沙漠),东面经过武威可达古浪、永登,西临山丹县,是通往新疆的交通要道,因为气候干燥,干旱少雨,长期缺水,所以大片土地荒芜百姓十分贫穷。民国十八年遭遇马仲英屠城后,县城居民死伤殆尽,元气大伤至今尚未恢复。
此次共匪残军败将向西流窜,永昌县城防空虚,驻军只有骑兵第五师工兵团士兵1个连,官兵112人,步枪只有13支且破烂不堪,只有5支枪可以使用。此外,奉命训练召集的壮丁600余名,均无枪支弹药,只有土制的大刀、长矛等武器,县政府在共匪渡黄河之前,接到上级命令,为防患于未然,曾召集本县士绅召开了城防会议,及时修补了倒塌的部分城墙、征集了粮食及有关的城防设施,由各科科长率领护城队员轮流昼夜守城。
11月13日,匪军一股围攻武威,另一股窜入永昌境内。永昌县城内守城官兵少,势单力薄难于固守。段县长用电话向骑五师告急请求增援,因电话线已经被共匪割断,无法联系,城门又被驻军封堵,不许人员随便出入,城内居民鉴于民国十八年遭马仲英屠城的惨痛教训,见共匪压境已经成为惊弓之鸟,纷纷要求出城避难,人人认为城内防守力量薄弱,不能固守。据调查,城内驻军要叛乱,谣言四起,人心惶恐。县政府同驻军连长商议,放城内居民出城,连长坚决不同意,经过数次交涉,才将城门打开,并以保护为名,请县政府人员随同居民一同出城。至黎明时分,县政府机关人员退到头坝口一带。头坝口(金龙坝)距离县城东南20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