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末,徐向前元帅回到大别山,在经过武汉军区时曾给军区政治部说“希望你们唱一唱大别山,大别山的红军同样可歌可泣,请你们创作出一部像《长征组歌》那样的作品来。”
在接受军区首长交给的艰巨任务后,当时还十分年轻的作曲家雷远生于是于1980年5月来到了安徽,安徽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银星同志就将雷远生介绍给同样还很年轻的词作家王和泉,于是两位年轻的作者就如何完成任务、创作好歌颂大别山革命传统的音乐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商讨。1980年10月,词作者王和泉第一次自费深入老区——将军县金寨体验生活,1981年5月立夏节期间王第二次自费来到金寨县采访,于6月初创作出这部声乐套曲,随后雷远生于6月初带着6首歌词来到金寨县采风并进行创作,10天后完成全部作曲任务,然后立即返回武汉着手进行录制的前期准备工作。吴雁泽老师当时正好出访日本,回国后直接去吉林长春电影制片厂为电影《配剑将军》录制主题歌。1982年9月首次录音,10月由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同时播出。1982年年底,武汉军区在湖北省委小礼堂向徐帅进行了首场汇报演出,演出相当成功并受到了徐帅的肯定和表扬。1983年,5月在上海唱片社录制唱片,9月由安徽电视台拍摄单集音乐电视剧《将军的摇篮》,著名抒情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首唱并主演将军一角。
大别山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由于大别山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三县交界以及安徽通向湖北东部的要道)和特殊地形(中山地带),自古就是农民运动活跃的ss(2张)地方。近代更是“反围剿战争”和“解放战争” 的一个重要战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妇孺皆知、名扬天下的重要事件。大别山民风淳朴,民俗文化丰富,例如三百六十调情歌皈腔、采茶戏、高腔、采莲船、高跷、风行庙会,还有南调花鼓、北调花鼓、说说唱唱等等民间艺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再见了,大别山》字里行间跳动的音符寄托着人民对大别山的热爱,表现了当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的壮举,渲染了离别重回大别山感念养育之恩时激动、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并就大别山红色旅游文化、推介大别山人文风光、展现大别山新变化。
左一:贺东久 右一:《再见了大别山》词作者王和泉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与《再见了大别山》词作者王和泉
《再见了大别山》词作者王和泉、曲作者雷远生三十年后再相逢
词作者王和泉与女儿著名青年电影演员王雅捷
叶丙勇与《再见了大别山》词作者王和泉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