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延安研学新闻
保护青岩红军战斗指挥所旧址 建设贵阳长征文化旅游研学基地(组图)
2023-01-12 10:32:18
来源:网络
作者:田野 罗维克 隆婷婷 廖洛慧子 王波 石雨浩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1960年2月,曾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的朱德委员长重回贵阳花溪,谈起25年前在花溪青岩红军战斗指挥部的事,欣然赋诗描写指挥部在"流水悠悠曲折回"的青岩涟江岸边的环境。  刘立新 供稿

    本站讯 1月9日,记者从“贵州长征文化旅游研学产业推介会”获悉,贵阳市发挥“爽身、爽心、爽眼、爽口、爽购、爽游”地理经济六大优势,在花溪区青岩古镇“花溪青岩红军作战指挥所旧址”建设“红色文化,绿色旅游,科普研学”,“贵阳长征文化旅游研学基地”。贵州省政府原省长、国家轻工部原部长陈士能题词“多彩贵州美,旅游研学好”以激劢。贵州省政府原副省长、省政协原副主席马文骏出席会议指导并题词“弘扬红色文化,开发绿色旅游。出版优秀读物,普及贵州科学”以助力支持。

    《世界地理》阐述,贵州,贵州,贵人之州。是自然出贵人和贵人到此必然成功之灵地。贵阳,贵阳,雨雾天气多,阳光为贵,贵人在此走上成功的阳关大道之宝地。

    伟大的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长征在贵州形成了敬重的红色文化。红军长征经湖南省通道县转兵进入贵州省曙光之城黎平后,“快马加鞭未下鞍”,“乌蒙磅礴走泥丸”,经突破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四万红军竟能突破蒋介石调遣的四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实现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伟大转折,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青岩,古称“青崖”,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比贵州建省早22年。在冷、热兵器交替的年代,青岩扼八番,通粮道,守贵阳,号称“攻不破的城池”,为古今兵家必争之地,被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称之为“南鄙要害”。

著名记者、地理科学家罗万雄在花溪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采访。廖洛慧子  摄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是载入《世界军事著名战例》的大国革命成功战例。是毛主席在长征中挽救党、挽救红军、挽救中国革命的杰作。而花溪青岩红军作战指挥所是“兵临贵阳逼昆明”、“佯攻贵阳”的决策地。

    红军某部奇袭贵阳城西面的清镇机场,让傲居贵阳的蒋介石惊慌失措。1935年4月9日,中央红军三军团从贵阳城东边突然转南,包围青岩城。国民党守军闻风而逃。红军占领青岩城后,在青岩城东面弯曲流淌360度的涟江河边建指挥所。4月10日,中央红军三、五军团主力,军委纵队后梯队,干部团在贵阳城东边跨过“黔(贵州)桂(广西)公路,从龙里九条龙山穿密林、过深涧到花溪孟关、黔陶、高坡,分三路向青岩城挺进。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进入青岩城到涟江河边的战斗指挥所。国民党军吴奇伟部九十三师五五八团尾追到青岩狮子山被歼灭。自青岩狮子山阻击战后,中央红军顺涟江而行,到达贵阳市南面的粮仓——万亩涟江大坝(今惠水县城)定番。接着过长寨、广顺、紫云、贞丰,渡北盘江出贵州进云南。军事家们因此对青岩城有了红军“顺利之城”,“成功之城”的评价。

红军佯攻贵阳,进军花溪青岩城线路图。  刘立新  供稿

    抗日战争时期,青岩成为贵阳的红色革命地。相继成立了中共贵阳女子师范学校党支部、贵州省立青岩民众社会教育实验区、青岩小学娃娃剧团、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贵州分会第一(青岩)保育院等组织。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李克农、博古、孟庆树的父母等八路军高级干部家属,还在青岩城度过了全国炮火连天,贵阳安全的抗日战争时期。

    2018年,“花溪青岩红军作战指挥所旧址”已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花溪区孟关乡宣教文化中心的刘立新等做了积极反映工作。通过收集整理红军在青岩播下革命的种子,唤醒民众,青岩成为贵阳长征红色文化热点的历史文献文字、影视资料,做了多方宣传。   

    1937年,时任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贵州分会第一(青岩)保育院院长的刘希文先生在“花溪青岩红军作战指挥所”大门两侧题写“狮峰忘年创奇艺,红军余月破重围”的热忱感想。还用"半依山楼畔水楼,傍岩若系打鱼舟。出离东阁不千尺,独据南天第一流。"的诗句描述了红军战斗指挥所位置的战术、战略意义。1960年2月,曾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的朱德委员长重回花溪,想起青岩城东弯曲流淌360度涟江河边的红军作战指挥所,欣然赋诗:“春风送暖百花开,流水悠悠曲折回。公社公园新建好,长征战士赋归来。”长征战士朱总司令在回顾那位于弯曲流淌360度涟江河边红军作战指挥所创造的军事战略战术奇迹哩。

专家、学者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一花溪青岩红军战斗指挥所旧址瞻观红军长征在贵阳资料。石雨浩  摄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并非田园牧歌:延安时代的真实生活
·下一篇:延安记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组图)
·延安记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组图)
·发扬延安“硅谷”创新精神(组图)
·郑律成生平事迹专题展在延安鲁艺旧址展出(组图)
·孙力篆刻青春印卷《梁家河》(组图)
延安研学旅行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安研学旅行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延安研学旅行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延安研学旅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