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时期邓小平思想和实践研究述评 |
2011-06-30 11:57:21 |
|
作者:黄少群 |
浏览次数: |
|
|
|
|
三 几点意见和建议 关于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时期三年多的思想和实践的研究情况,已如上述。《自述》中勾划的四个阶段,无可争议,目前所见各种书籍均是按此线索来展开的。对瑞金一段、反“邓毛谢古”一段和办《红星报》一段,各书叙述和评价大同小异,而以《我的父亲邓小平》更为适中。毕竟作者与邓的关系特殊,许多重要资料是邓亲口提供的。但对会寻安一段,我认为国内作者的书籍中,包括《我的父亲邓小平》,均与《自述》大相径庭,都作了不同程度的拔高,而以《总设计师》和《邓小平在赣南》为更甚。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是尊重邓小平《我的自述》中的基本精神,还是以作者们的新评论为准。 我坚持应以《自述》精神为准。因为我认为,邓小平最讲求“实事求是”,这是他一生中最可宝贵的品质。即使“文革”中写的这份《自述》,也是实事求是的作品。例如他对任瑞金县委书记的工作就写得较多,写了瑞金的形势以及他如何发动群众、如何惩办反革命分子和平反冤案、如何培养本地干部等,并用“全县局面大为改观”为他的这段工作作了结论。从《自述》全文看对这段工作他着笔较多,写法活泼,显然他自己是比较满意的。而对会寻安的工作,只着重说明形势严峻、情况复杂,未写如何工作,最后用“未能打开局面”作这段工作的结论。显然他对这段工作是不满意的。这两段工作情况和结论是连在一起写的。“局面大为改观”和“未能打开局面”两相对比,差别很大,更能说明邓小平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或许有人用“谦虚”来作解释。我认为也不妥,为什么对瑞金工作就不“谦虚”,而偏偏对会寻安工作要“谦虚”呢?而且我认为,在原则性结论性问题上,邓小平从来都不会作这种虚假的“谦虚”的!有些书籍用了一大堆数字资料来说明会寻安的工作成绩(前已述及主要是中共会昌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写的那两份材料中有大量的统计数字,成为各书的数字蓝本)。我则认为:一是这些数字有的是当时报刊或报告上有的,有的则是作者们的现代调查统计来的,有多大的真实性,值得研究;二是当时中央苏区几十个县,将哪一个县的情况拿出来总结统计一下,都不乏这些材料,都不比会寻安差,特别像兴国模范县还要比会寻安强得多。 综观目前所见各种书籍中写邓小平这段经历的,多是叙述性的,有的则是纪实性的,缺乏分析和研究,叙述偏于讲过程,纪实偏于讲故事,容易着笔,不费力气。这是书籍偏多而文章极少的原因。因此我建议,史学家们今后应对邓小平的这段历史多作点研究,多写些论述性文章,将研究工作提高到新高度,才能够充分发扬邓小平的思想和实践精神,才会对今天的人们有更多的启迪作用。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 注释: (1)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337页。 (2)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26-327页 《邓小平研究述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