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山秋暴的成功经验和重要意义
(一)通山秋收暴动的成功经验。
第一,通山秋暴坚持了以农民为主要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方针,而不是依赖农民力量之外的其他力量。中国的革命只有依靠以农民为主要力量的民众才能取得成功。远离和忽视农民,中国的革命就会失败。中国土地革命实质是农民革命,没有广大农民参加的土地革命不是名副其实的,农民应该是主力军。军事运动、土匪工作或政治力量是我们争取的力量,但不是主要的,不能成为我们依赖的对象。通山秋收暴动借助了占山为王的王铁仙,但是,他们始终以农民为主要力量。
第二,通山完成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准备工作。包括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准备,壮大农民武装的军事准备,成立暴动委员会的组织准备。通山秋收暴动不是仓促、应付的,而是主动、积极、周密的。
第三,在斗争中始终保持高度的革命警惕性。没有被反革命的两面派所欺骗,既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把政治对话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瓦解敌人,又没有麻痹大意。
第四,既要讲究英勇斗争,又要讲究策略,避实击虚,寻找战机。在攻城中又注意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势相结合,不战而屈敌人之兵。
(二)通山秋收暴动的重要意义。
第一,它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继承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第一个实践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为毛泽东思想“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有力的证明,丰富了毛泽东思想,是经典之作。中国的土地革命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而进行的,形成中国特色的革命。进行土地革命是大方向,具体如何进行土地革命则是新课题。如果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即使把广大农民动员起来,而进行的是首先去夺取城市的斗争,也必然要最终失败。加上其他诸多的原因,革命就更难成功。这在中国初期的土地革命战争中是屡见不鲜的。中国革命的阶级基础在广大农村,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的土地革命。中国当时的土地革命只能从农村开始,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只有拥有了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占领了广大农村,革命才能向城市发展,才能取得武装斗争的胜利。当时许多首先夺取大城市哪怕是首先夺取小县城的起义都是失败的。而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暴动和通山秋收暴动都是成功的,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是中国土地革命最关键的一点。
第二,它的重要历史意义在于诞生了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使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美好理想变成了现实。
第三,通山秋收暴动取得胜利,实现开门红的现实意义在于“他在策略上证实中央政策的正确”和“证明了省委策略的正确”,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
六、通山县建立我国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意义
(一)实现了几千年来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开创了中国建立红色政权的先河,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目标,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和忠实代表。通山县工农政府委员会的建立使党带领人民求翻身得解放,实现当家作主的伟大理想变成现实。通山县工农政府的建立,开创了自古未有的伟大光辉的事业,实行武装革命,在全国率先实现“八七”会议提出的建立工农政权的革命目标,不仅是通山人民的一件大喜事,而且也是湖北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一件大喜事。
(二)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和信念。她向人们宣告:中国人民只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英勇斗争,革命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共产党干部会体会到,人民群众是无穷无尽的巨大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只要忠实实践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建立鱼水、血肉关系,生死与共,党的事业就会取得成功。人民群众体会到共产党是人民的大救星,引路人,只有紧跟共产党干革命,同心同德,才能获得自由幸福,才能缔造属于人民的新中国。通山建立红色政权,首先极大地鼓舞了鄂南人民和两湖人民砸烂旧世界,缔造新中华的斗志,增强了必胜的革命信念。
(三)树立了榜样。在通山建立红色政权之前,国内没有这方面的榜样,只知道法国有巴黎公社和苏联的苏维埃。从这个角度讲,通山建立红色政权在国内属于创新,因此,必然会给一定地区特别是周边县提供建立人民政权的借鉴模式。
(四)给鄂南秋收总暴动营造了一个可靠安全的战略后方。通山建立红色政权,进行土地革命,对咸宁和鄂南暴动者是一个战略支持。对咸宁来说,农军进攻时没有后顾之忧,失利时可以退守通山,有回旋余地,并且可以得到通山人民的支持。因此,通山建立红色政权对鄂南暴动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播下了革命种子。通山建立红色政权,使人民群众感受到了无权的痛苦,有权的幸福,为鄂南、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播下了革命种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28年10月,红五军在彭德怀率领下到达通山,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和红军有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工作极易开展。“该地群众对红军的热爱比平江群众有过之而无不及。外地红军到该区均不愿离开。群众对伤病人员之照顾,真是无微不至。沿途欢迎红军之口号声、歌声、锣鼓声响彻云霄。当年天旱苦久不雨,可是红军路过茶水满布,宿营用水煮饭亦不困难。妇女老小,人手一扇,站立道侧,替红军扇凉。到宿营地时,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开好铺,他们自己露宿。在营地,终日歌声、口号声不绝于耳,不间断宣传与发动,对敌人一层又一层的警戒,封锁信息,保护红军。粮食缺乏,农民将自己仅有的一点粮食、薯丝、玉米、稻米自动地送到了各部门前,倒在桶内就走了。”
1929年9月,红五纵队在何长工、李灿率领下到达通山,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他们感到“真像回到了自己的家里一样,处处受到当地群众热情关怀”。只一个星期就为红五纵队赶制了一千多套冬衣。
通山县委在省委和特委领导下,贯彻“八七”会议精神,举行秋收暴动,取得成功,并建立我国第一个红色政权,证明了党中央和省委决策的正确,反映出党的决策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与党血肉相连,人民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在建党85周年之际,回顾党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必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弘扬首创精神,不骄不躁,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中央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湖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4第193页。内部资料.1984年4月。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二七)第221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6月。 [3]中央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湖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3第164页。内部资料.1983年12月。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二七)第301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6月。
(湖北省中共党史学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并收入论文集,2007年10 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